經濟不景,央行正常應「放水」,卻因為全球供應鏈斷裂令物價上漲,使央行反其道「收水」遏止通脹,這就是我一年多前已講「後疫情時代」下將面臨的「滯脹風險」。對央行而言,這是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難題。特別是對於已有28萬億美元國債的美國,滯脹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
大家有時間可重溫我這兩年疫情前後所寫的文章,值得大家重溫。局勢正按照劇本一步步的進行,大家要及早部署,然後繫好安全帶,準備坐上大時代的過山車。
———————————————
向左走 向右走的大時代
全球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均紛紛減息,重啟大規模量化寬鬆(QE)救市。部份經濟學家以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分析,均認為「無上限量寬」即將會帶來全球史無前例的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然而,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新冠肺炎等不明朗因素將導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縮,按此推斷理應會出現通縮。那麼,全球物價的走向應該會是向左走(通脹/滯脹)還是向右走(通縮)?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議題。
要解題,首先要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所有經濟理論都不外乎「供求理論」(即DSE同學仔都會的demand & supply),關鍵是將「供求理論」放在哪一個市場進行分析,而得出綜合的結論。今時今日,我們面對變化最大的主要有兩個市場,一是貨物市場,二是貨幣市場。
大家印象中應該還記得,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了數以萬億計的貨幣供應,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會引發全球通惡性通脹。然而,惡性通脹最後並沒有到來。原因之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產能過剩。全球化供應鏈使生產鏈由先進國轉移集中佈局在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大幅增加全球產能的同時,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及關稅的下調大幅降低了物價成本。在全球化供應鏈下,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已並非由單一國家的國內的供求所決定,而是以全球產能反映的總供應與全球性需求的角力。
另一方面,量寬新增的貨幣供應沒能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增加了投資/投機性需求,資金追逐高息及風險資產,最後只推升資產價格,要知道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這是為何海嘯後的十年,儘管大規模QE,全球的通脹率仍然維持低水平,箇中的原因是全球產能過盛和資金流向資產市場的兩大主因。
以上是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的情況。然而,今次情況將會比當年有所不同,而且將會更複雜。首先,今次黑天鵝的主角是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的傳播性使人人都不敢外出消費,一切都好像回歸基本,人人都只會搶購日用品,對於非必要的奢侈品需求一下子完全消失,消費意欲預期都會維持低沉相當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各國的封城封關使經濟完全停頓,全球供應鏈斷裂。正所謂飛得越高,跌得越痛。近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當發展中國家集中生產,已發展國家加強科技的發展和消費,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下降,關稅下調,國際貿易效率一日比一日提高。萬萬想不到的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竟然被一隻黑天鵝切斷了,還要是完美地解體,一個完美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發生,各國即時走向供應鏈本地化(localization)。從此,產能不再過剩。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對症下藥」還是「落錯藥」?》所講,量化寬鬆手段能夠即時解決的並非實體經濟的問題,要量寬能夠解決經濟問題,其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否能夠有效流入實體經濟,但事實證明,大部份資金最終只會流向投資/投機,資金追逐資產,最終使資產價格不停上升,情況如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一樣。因此,要真正救經濟,一定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錢從何來?同一個題,2016年特朗普上場時我也問過,當時我寫了一篇名為《特朗普上場 (二) - 錢從何來與加息的邏輯》的文章。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有關「錢從何來」的問題,一般的財政政策項下的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從政府的財政儲備而來。正如我們香港政府昨天剛公佈的1375億港元大規模抗疫救市措施,號稱是史無前例,但要知道香港政府目前的財政儲備有1.1萬億,而「全副身家」(即計及外匯基金的總資產高達4萬億港元),是次的大規模救市的支出對比副「身家」依然是九牛一毛,可以說全民退休好幾年也沒有問題。這是為何我經常說香港的金融系統和基礎是非常穩健,即管是當年金融海嘯,香港的金融系統依然穩健。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2月12日公布的數據,美國預算赤字達到1.06萬億美元,而國家債務總額達到了23.3萬億美元,這是天文數字。當數字去到一定水平後,其實已經再沒意思,天文數字的債務不是債務,因為根本償還不了,再增個一兩萬億美元,影響不大,美元依然是「美元遊戲」棋盤下的唯一「代幣」,各個遊戲參與者只能相信美元,不信者大可離場。至於如何離場,我目前還未想得到。或者說,如果連我都想得出來,我想大部份國家應該一早已經離場。
巨額財政赤字下,美國如何支付即將推出的「2萬億美元救市計劃」?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那聯儲局的錢從何而來?那當然又是「憑空印出來」,原理跟QE一樣。說白了,就是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因為美國政府很難還清這筆錢,或者亦沒有打算還錢。因此,對美國來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管齊下」實際上是「雙QE」。
如今,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以美國財政年年赤字的作風,這筆負債只會越來越多。因此,美國政府的負債相當於美元的永久性超發。在世界上存在的美元只會越來越多,全球的財富在美國「印鈔」的過程中被稀釋,世界各國再一次被美國政府「收割」。當然,在全球都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超發的危害並不明顯,反而能提高市場流動性。但是,經濟危機過後,金融槓桿會迅速放大美元超發的危害,形成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美股及債券價格之所以會迅速下跌,是因為長期貨幣超發導致金融體系中積累了大量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長期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導致債務槓桿高企、資產價格高估。疫情對本身疲弱的實體經濟的衝擊刺破了債券、股票等金融底層資產的泡沫,導致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定價體系瞬間崩塌。而為了解決金融市場的問題,聯儲局選擇了QE,繼續向金融體系中注水,繼續「培育」資產泡沫,同時拉闊貧富懸殊,然後當下一個黑天鵝來臨時又再推QE。這個情況,在未來會繼續重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世界各國的財富將不停被收割。
可是,這次與之前不同的是,在今次的「雙QE」中,除了無限量QE的貨幣政策外,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直接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開始發現孤注一擲全球化的風險,如以單一國家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風險,同時亦揭示了全球各國對全球化的隱憂,即使疫情過後,全球化再次啟動時各國之間的互信也大不如前。最後各國只會「各家自掃門前雪」,在表面上呼喊著「全球化口號」的同時,開始建立自己本地的供應鏈,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也就只成為一個「口號」。未來世界很大可能會走回頭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會令生產要素成本提升,慢慢回復至全球化之前的水平,過去全球化所導至的產能過盛不再。當兩大壓抑通脹的因素不再存在,當經濟回復正常時,全球或產生流動性過剩,而最終導致通脹的來臨,到時美聯儲不得不加息控制通脹,但在疲弱的經濟下加息會剌破經濟/資產泡沫,形成「向左走向右走」的兩難局面,而滯脹(Stagflation)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這一天可能是「美元遊戲」的終結,同時也可能是世界經濟的嚴重崩潰。
我曾說過,最好解決泡沫的方法不是去延長泡沫爆破的時間,而是讓泡沫直接爆破。
Starman
2020.4.10
原文: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0.html?m=1
#舊文重溫系列
中國貧富懸殊原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31 黃偉民易經講堂
趙薇的新聞,蓋過了阿富汗的恐襲。
美國二十年來,窮追猛打的恐怖組織塔利班,掌控了阿富汗之後,原來,又有另一批恐怖組織,對塔利班的阿富汗進行恐怖襲擊。
死了十三名美國軍人,美國人看著這位反戰總統的應對。
怕鬼的,遊魂野鬼就必然跟著你。
所以軟弱的卡特總統,就遇到了伊朗的人質危機;反戰的拜登,就要收拾阿富汗的殘局。
當睇唔到?
繼續讀些模稜兩可的公關稿?
看美國選民是否放過你!
華人世界,還是關心趙薇。
明星、富豪、高官,本來就是一個等邊三角形,是一個紙醉金迷的糜爛社會的必然生態。
原來還有一張四十七人的劣跡藝人名單。有份又驚,無份又無面。
男盜女娼的娛樂圈,怎不人人自危?
不止是娛樂新聞,財經新聞,政治新問,看北京一連串的舉措,看出焦慮,躁動,和不安。
不止是趙薇、馬雲、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出問題,是所有金權勾結下的既得利益者,都出問題。
北京要為即將來臨的苦日子做準備。
武漢肺炎闖了大禍,它叫停全世界,不是一年半載,不是有了疫苗就告一段落,病毒不斷變種,應對各式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抗體。
十四億人口的國家,像趙薇、范冰冰、孟晚舟那些,隨便拿出一百幾十億的人,始終是極少數,像那位跳水金牌的湛江小女孩的家庭背境,始終才是全國主流。
九億就業人口,其中六億月入少於一千元。
瘟疫叫停了全世界,這個階層連一千元月薪都保不住了,生活不了便社會動亂,所以,醉生夢死的一群,貪腐官僚,財大氣粗的富豪和藝人妖姬,通通要打。
北京認為,長長的緊日子來了,所以,他們什麼都要管。
人民看什麼書,睇什麼電視電影,在卡拉OK唱什麼歌,學生課餘補什麼習,一家人吃飯點幾多個菜,兩夫妻生幾多個細路,銀行提款超過十萬要解釋原因,出國要有合理理由,信奉的宗教是否支持習主席,念佛前有沒有先唱《義勇軍進行曲》……諸如此類,愈來愈繁雜。
愈無安全感,愈想事事掌握。
用監控來換取安全感,必定是緣木求魚。
社會動盪,皆因貧富懸殊。
六億勞動人口,月入不足一千元;但媒體報道的,三兩下財技,拆骨合併,就套現千億;女明星用陰陽合同,一年都可以瞞稅幾億元;罰她三、五億元,她們又可以立即現金交幾億罰款。
金錢可以買特權,特權可以撈更多錢,多錢再買再大的權……這樣的循環,運轉著:高官、富豪、女明星的鐵三角。
這樣的社會,怎能不動盪?
北京如何不害怕?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說: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孔子在這章說:
不但是一個國家,一間企業,甚至是一戶人家,不怕資源少,最怕是不能均衡。即是政治上的不平等,特權處處。
不怕貧困而怕人心不安,社會內部不安定。人人都朝不保夕,家家都無法安居樂業。
社會資源,各階層都均衡,就無所謂的貧和富。
人和,人人相處舒服,就無人計較多寡了。
社會也好,家庭也好,真正安定了,國家就沒有危機了。
這三個大原則,一個執政的政府如果能夠做到,國際間自然有口皆碑,人人都想著來這裡生活。
如果還有人不服,刻意在雞蛋裡挑骨頭,執政者也可以借此來反省自己的不足。
人家既然信服你,既來之,則安之,世界便可以和平相處了。
這不但是孔子的政治原則,其實也是中國文化的政治信念。
資源分配不均,政府政策不以公義為標準,官貪民窮,社會便喪失了向心力,人民凝聚力下降。人才紛紛求去,人心便自然渙散,社會便天災人禍齊至了。
《周易》第五十九卦,風水渙卦。
上卦巽為風,下卦坎為水,風行水上,水波向外擴散之象。
水在風力的主要切入位置,造成一個同心圓的圓心點,再往外擴散,小則漣漪,大則波濤。
這種風吹水面,四周擴散的象,無論從物理學上去解釋,或是《易經》的象理瞭解,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有規律,就可以引伸到人事政治上了。
渙卦的綜卦為節卦,水澤節卦,分別列於《周易》第五十九、六十卦,兩卦相綜,互為一體。
民心渙散,就要想辦法調節。
節字竹字頭。
竹子生長,生長了一段時間就停頓一會,形成竹節。然後,再在節上再繼續往上長。如此一節一節依次往上拔高,這就像人生的奮鬥,必須一個一個階段的循序漸進。
到了一個階段,就得停下來,回顧檢討一下,然後做一個總結。在這個基礎上消化吸收之後,再以此為新的出發點,繼續前往,依次節節高升。由此引伸,人的行為,也需要節,要社會的價值禮儀規範,才能恰到好處。
否則,稍過一點,是小過;
再過一點,便成大過。
所以,《周易》追求的,是「發而皆中節」的中道。渙卦就是發,跟著便是節卦的節了。
謠言止於智者,謠言的散播是渙,止於智者是節。
根據卦序,一般人一生經營,希望擁有一切,這是豐卦;但一朝突變,才明白豐卦的綜卦原來是旅卦,人生如旅,作客天涯,什麼都帶不走。
然後是巽卦的深入思考,申命行事,反覆叮嚀。巽卦的綜卦是兌卦,朋友講習,與人和悅共處。
將這點喜悅,從一個中心點擴散出去是渙卦,但要一套規範和方法,那便是節卦,才能承傳一套文化。
先有拚命的累積資財,才明白人生如旅的困惑;有巽卦的深入思考,再作兌卦的朋友講習;再來渙卦的擴散,再有節卦的儀式制度。
接下來更是一代傳一代的文化傳承系統,風澤中孚卦;再經實踐綜卦,雷山小過卦,像小鳥學飛一樣,小過,逐步掌握所學。
最後,就是人生的究竟,水火既濟卦和火水未濟卦這一組卦,既是相綜,又是相錯。
任何文明、宗教,都是跟這個卦序發展,這就是人類文明的前因後果。
渙卦的錯卦,六爻相反,便是雷火豐卦。
豐,說的是豐功偉業,如跨國大企業,政治大國,如中央集權制度般,是資源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
渙卦,正好相反,是地方分權,像周朝的分封諸侯,把中央權力散佈地方。
中國歷史,一直在中央集權和分封諸侯兩種模式在輪替,無法找到豐卦和渙卦兩種不同管理模式的平衡點。
風水渙卦的互卦,即包含的,是山雷頤卦,頤養天年,養生的卦。
人身體內的風水,氣血流通,就不會生病,這便是渙的最佳配置,活得舒服,便能頤養天年,自養養人。
水澤節卦的互卦,也是山雷頤卦。即是說,無論渙散,還是調節,要渙和節都做得好,是頤,頤養。無論任何制度,成功的關鍵,是要人民生活得到。人民能安居樂業,就是渙和節的平衡點,人民頤養天年。
人民可以恰到好處地養生。
養生,不單指養肉身,還要包括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供養一切眾生。
渙卦節卦這組卦,都有助於建立一個頤養的生態,產生頤養的效果,也就是建立平衡生態的關係。
要社會安定,關鍵就是頤養,人民能夠頤養天年。
中國貧富懸殊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中國正式墮入修昔底德陷阱
文章日期:2021年7月30日
【明報專訊】中國已墮進修昔底德陷阱。此發展非常危險和可惜,因為中國過去40多年的和平崛起,是歷史上罕見的,不止幫助全中國人民脫貧,更對全球經濟發展有極大貢獻,都是值得表揚的。不過,不幸地近日所見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突變,不止引發出一場嚴重的所謂監管風波,其實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似乎代表頗根本性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甚至外交策略改變。
對此發展表示擔心的不止我一個,連長期中國大好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近日也發表文章,直言憂心中美已進入冷戰初期,同時中國大力打擊創業家的「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且危險地攻擊大量科技行業,包括各種電商、金融科技、社交平台、線上線下教育等等的商業模式,似乎正全面重估市場經濟的定位。羅奇甚至擔心此改變將影響到中國不能達到整體長期發展目標。
應鼓勵企業走出國際 爭取傳媒話語權
我相信近日針對個別行業的監管行動都有一定原因和道理,但絕不應變成嚴重內鬥(我明白內卷和內鬥的所謂區別,但我不忌諱,所以直稱為內鬥)的藉口,不可因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近月我已多番發聲提醒中國慎防形成圍城受困心態,應把眼光放得遠一點,鼓勵企業走出國際,爭取中國傳媒的話語權,與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地位。
先分析一下墮進陷阱的原因,主要有4個:
(1) 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開始,中國已看到美國經濟過度金融化的害處。更必然對以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印鈔解決問題非常反感,因為此舉無疑等如把問題輸出國外,由中國和其他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人來買單。
我明白但不完全同意此觀點。美國和西方固然虛偽和採用雙重標準,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就責備亞洲各國貪腐和揮霍無度,所以解決方法就是即使在金融危機中,仍需勒緊褲頭,大減財政開支,結果弄至多年衰退,且通縮殺傷力遠超通脹,導致無數亞洲企業和人民破產,不少人自殺,在印尼甚至出現過恐怖的屠殺華人事件。
QE的後遺症的確包括嚴重拉闊貧富懸殊,確是近年全球很多地方出現不同規模社會動亂的主要背景原因之一,但這後果應仍遠比在2008年時採取相反收緊政策為佳。經此一役,中國學懂了防範經濟過度金融化,且決定把資本帳收得更緊,或最少大大拖慢了開放的步伐。但問題是此憂慮來得太早了,中國資本市場仍未成功發展起來,體積是增大了不少,但只約等同GDP,且從來不健康,熊市時間遠比牛市長,債市更是仍然混亂,信貸評級搞笑居多。
加速開放資本帳 提升人民幣地位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2008年後,雖成功把人民幣推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籃子貨幣,A股亦終能加入MSCI指數,即是我從前形容的「金融WTO」,但一如我所料,成功比「工業WTO」更難。最主要竟非外國的阻擋,而是中國仍缺乏打開資本帳的勇氣。結果就是名義GDP落後PPP GDP超過50%,從外國觀點,亦即人民幣滙率被壓低超過50%,所以導致相對中國的嚴重貿易赤字,可說中西方關係日趨緊張的重要導火線之一。
我認為中國非常需要加速開放資本帳,提升人民幣地位,最重要手法正是收窄貿易平衡,大量輸出人民幣,加深相互投資和貿易關係,使到西方更難與中國脫鈎,有助確保世界和平。
(2)COVID疫情絕對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毫無疑問,對比全世界,中國治疫是非常成功的,雖然仍有近5000人死亡,但相對西方,肯定等如救了最少近300萬條寶貴生命;加上中國慷慨,領先對國際伸出援手,輸出大量勇敢醫護人員、防疫用品和疫苗,其實非常值得表揚,但由於中國媒體力量太弱,反而經常被抹黑,實在令人氣惱。
但我也曾指出,從某角度看,中國治疫可能有點太成功了,令國人形成牢固的零容忍心理,政府因此不能或不敢改變接近完全封關的政策。一眨眼,措施已維持了一年半有多,連香港本地個案清零已超過50天,仍毫無與中國內地和澳門通關迹象。我明白「Delta變種病毒」仍然全球肆虐,但多種疫苗,包括輝瑞-BioNTech的疫苗「復必泰」,似乎對防範重症和死亡仍非常有效,中國毋須介懷,應加快審批和推廣,和馬上研究混合接種不同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國封關程度超明朝 如自我孤立
據觀察,中國可能繼續封關至明年中,甚至明年底,事態其實非常嚴重;老實講,封關的嚴緊度已超過明朝程度!我已多次指出,封關的害處遠超過經濟損失那麼簡單,最大壞處有兩方面,首先是斷絕了正常人民的商業、學術、文化和外交住來,等如中國自我孤立,與外國的誤會和矛盾只會日益加深。第二,更可怕的是停止與外面的實體接觸,互聯網亦是部分封閉的,所以逐漸形成圍城自困心態,更容易產生偏執症(paranoia),經常杯弓蛇影,以為裏裏外外,到處都是敵人。這亦是內鬥加劇的成因之一吧。
(3)兩年前香港的動亂,肯定也是改變中國政策思維的一個機重要催化劑。雖然在香港一事上,毫無疑問,全國絕大多數人民是支持中央和香港政府的止暴制亂政策,亦因此事令到中國人民更團結。
香港問題固然有其獨特歷史、文化和政經原因,但為何過去兩年,全球超過100個地方,包括美國本土,都有形式極度相似(包括衣着、雨傘作保護、武器等等)的暴亂?除QE是一個共通導火線,明顯社交平台和整個全球互聯網文化,亦是一個超重要傳播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新聞、科學、迷信和各種意識形態的「危險」渠道。即使在疫情上,連美國政府也知道facebook(美:FB)和Twitter(美:TWTR)等,負上極大責任,簡直可說滿手鮮血。
中國一向維穩至上,當然必須未雨綢繆,即使小規模動亂的機會亦不容許出現,所以加強監管整個互聯網是必然的後果。當然反壟斷和網路國家安全等考慮也是真實的,美國也有類似擔憂,但美國確以資本為主,人命為次,可說非常錯誤,令到監管太慢,結果養虎為患,但他們同時也考慮到facebook和Google等新媒體,對展現美國霸權的重要性。中國應如何做法,我沒有完美答案,只可說監管是一個平衡遊戲,更是一門藝術。
中國倘自主半導體技術 未必利全球安全
(4)最後,美國過去4年,率先墮進修昔底德陷阱,危險的零和遊戲思維,發動全方位貿易、金融、媒體、意識形態和科技戰,嚴重刺激中國反思和檢討自己所有政策,既是必須的,亦是無可避免的。結論跟我多年前的觀察一樣,相信我是全球有數最早指出的,中國核心科技最弱一環正是半導體,必須急起直追,重點不在設計,而在製造。而且瓶頸不止在芯片,更缺乏的是半導體生產設備。
我當然完全同意,亦十分支持,但我當年亦同時提醒中國,不可讓半導體成為一種沉迷,反成為加速墮進陷阱的誘因。不幸的是近日中國政策以至投資者,都似乎對半導體有點沉迷。
問題有三方面,第一,欲速則不達,清華紫光的下場就是個好例子。盲目投入大量資金,企圖收買人才和技術,但管理層缺乏知識和經驗,加上美國多方面故意留難、禁運和制裁,結果發展速度遠遜預期,公司卻債台高築,陷入財困。過去5年,除NAND技術稍為追近國際水平,DRAM、邏輯芯片、代工、EDA和生產設備等發展,仍未盡理想,進口芯片比例,只從90%略降至約85%。
第二,如中國真能達到自主所有半導體設計和生產技術,其實對全球貿易和安全都未必是好事。本來高科技就是最需要全球一體化底下的國際合作,家家有求才能促進貿易和技術發展,亦有助維繫國際安全。
第三,中國既是泱泱大國,理應胸襟廣闊,能同時有效和平衡地監管各行各業,為何突然判斷只有硬件技術如半導體、電池和電動車等才算高科技,才配在A股上市。剎那間,互聯網從雲端跌落凡間(爛gag),甚或更低些少。物流(Logistics)從來都是「線性最優化」(linear programming optimization)的高級數學難題,現今被貶為不值一文的低端送白菜商業模式!
我真的有點後悔從前提出的4個高科技不等號:
1. 硬件>軟件
2. 製造>設計
3. GPU>CPU
4. 記憶體>邏輯
現在幾乎全都應驗了,彷彿成為中國的發展藍圖!可能我應該把它改為等號!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及Google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7586934382&issue=20210730
中國貧富懸殊原因 在 就先解決有錢人?中國開始整頓「炫富」影片,發生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解決不了 貧富 差距問題,就先解決有錢人? 中國 開始整頓「炫富」影片,發生什麼事?【TODAY 看世界】.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