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Search
#1. 管晏列傳_原文、翻譯及賞析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爲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爲桓公,公子糾 ...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 ...
#3. 管晏列傳原文、翻譯及賞析
《管晏列傳》是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司馬遷描寫這兩位春秋中後期齊國國相,能抓住其特點,並選取典型細節加以生動地表現,如寫管仲, ...
#4. 史記管晏列傳讀後感
懷才不遇的感嘆、企羨明君的賞識才是這篇列傳的主旨。司馬遷因替李陵進言而被漢武帝施以腐刑,而管仲與桓公有一箭之仇,仍被桓公重用為相,相比之下,太史公是多么生不 ...
#5. 管晏列傳
管晏列傳. 管仲 (1) 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 (2) 游,鮑叔牙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 (3) 鮑叔牙,鮑叔牙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 ...
#6. 嗨!!歡迎來到:轉貼:史記管晏列傳司馬遷 - 學習的故鄉首頁
欣賞本文以「盛衰得矢」四字為通篇之主旨樞鈕,並以人事之驗來證明其道理。首段先做總筆,標舉「盛衰之理」雖有天命,但更重要者乃在於人事作為。以此驗之於莊宗之得 ...
#7. 《管晏列傳》(司馬遷)全文意思
作者或出處:司馬遷 古文《管晏列傳》原文: 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作者] 司馬遷 [朝代] 兩漢.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 ...
【题解】. 这篇文章是齐国丞相管仲和晏婴的合传。管仲和鲍叔牙从小一起长大。后来管仲做了齐国公子纠的谋士,鲍叔牙则辅佐了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在王位争夺中杀死了公子 ...
#10. 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晏子贖越石父(原文+翻譯) - 樵客
(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本文節選自《史記.管晏列傳》,標題為編者擬訂。晏嬰為春秋時齊國傑出政治家,歷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本文凸顯晏嬰的知賢 ...
#11. 管晏列傳:此傳記出自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是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司馬遷描寫這兩位春秋中後期齊國國相,能抓住其特點,並選取典型細節加以生動地表現,如寫管仲, ...
#12. 知我者鲍子也
第三段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作结,进一步点明“知人”这一主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知我者鲍子也. 作者. 管仲夷. 出处. 史记·管晏列传. 朝代. 春秋时期齐国.
#13.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全文)
《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此传分三部分:一是 ... 怀才不遇的感叹、企羡明君的赏识才是这篇列传的主旨。司马迁因替李陵进言而被汉 ...
#14. 管晏列傳- 史記- 散文、心情故事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大意: (一)自「管仲夷吾者」至「管仲之謀也」 記敘管仲因鮑叔之薦任政於 ...
#15. page.256 史記 - 沒關係是宣輔啊!
(管晏列傳) 二、 管仲之施政與功效。(管晏列傳) 三、 試達晏嬰的「知人」。(管晏列傳) 管晏列傳主旨:談朋友、論交友之道.
#16. 管晏列傳-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史記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 ...
#17. 管晏列传原文
第三段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作结,进一步点明“知人”这一主旨。 原文. 译文. 佳句. 学文. ·3月前. 《古文观止·管晏列传》#故事 #读书 人生于世,大概 ...
#18. 339章管晏列传_《我读历史之碎碎念》小说在线阅读
总的来说,太史公主要写了管仲被举荐终成大业与晏婴举荐人才两件事。怀才不遇的感叹、企羡明君的赏识才是这篇列传的主旨。司马迁因替李陵进言而被汉武帝施以腐刑,而 ...
#19. 明倫月刊479期/孔學/偉大史家司馬遷——管晏列傳(上)
明倫月刊479期[孔學]偉大史家司馬遷——管晏列傳(上):管仲推行國家新經濟政策,使齊國富強,同時壯大文治武備,使桓公得以九次大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 ...
#20. 成語故事:「管鮑之交」 | 管仲| 鮑叔牙| 大紀元
鮑叔牙(生卒年不詳),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 據《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少年時就與鮑叔牙交好,鮑叔非常瞭解他的賢能。管仲家境 ...
#21. 管晏列传主旨_我不卡影院
... 主旨是什么深层意义_绿皮书大概内容 · 仙剑奇侠传三的主旨外传西瓜,仙剑奇侠传三主题. 【】已为您找到“管晏列传主旨”相关结果. 首页; 末页. 管晏列传主旨最近热门.
#22. 《論語》對於管仲的批評
其內容大意互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春秋繁露》. 之中,有王霸之別,而未以齊桓、管仲為謀反,可知將齊桓公未能稱王與孔子言. 「管仲器小」聯繫,在西漢初期是普遍的觀點。
#23. 醒吾技術學院98 學年度第2 學期四年制技術系轉學招生考試
管晏列傳 》:「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意謂: A生活簡樸B生活奢糜C衣食講究 ... 18.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一文的主旨在說明A黃州的山川景色,令人心曠神怡B為人要 ...
#24. 參考答案及答題策略.乙部:閱讀能力考材
管晏列傳 》節錄鮑叔不認為管仲是貪、愚、不肖、怯和無恥,反而從囚禁中把 ... 主旨. 文:關力年. [語文同樂第417期]. 更多教育 ...
#25.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一). 最近看了看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其中一篇《管晏列传》深受启发。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 ...
#26. 88年國文考題
)2.管晏列傳「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杞慕焉!」其中「余」是指:. A 管仲B 蘇軾C 司馬遷D 曾國藩. (B)3.醉翁亭記中「佳木秀而繁陰」指的是:. A 春景B 夏景C ...
#27. 101國文.pdf
管晏列傳 》, 請問「」 內的詞語,何. 者不是動詞? (A) 一「匡」天下(B)嘗與飽叔 ... (A)本文主旨是讚美鮑叔能不忌妒朋友. (B)本文的「敘述」與「議論」各有重心,這樣才 ...
#28.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明到于今受其赐。
这几句出自《喊磨携史记--管晏列传》,大意是: 管仲被选用提拔以后,在齐国负责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以强大的国力而称霸,多次以天下盟主的地位会合诸侯 ...
#29. 國立空中大學111 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題【副參】015 - 科目
三、〈管晏列傳〉藉由記錄管仲、晏嬰軼事所要表達的主旨為何?太史公寫此二人之筆. 法有何不同?(教科書頁177;媒體教材第18 講). 四、試述周勃、周亞夫父子為何功高反而 ...
#30. 98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基層警察人員考試
本文的主旨是:. 讀書的目的在等待時運. 讀書的目的在於無憂. 讀書人對得失無所 ... 管晏列傳》).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馬遷<管晏列傳>的敘事重點放在那裡 ...
#31. 管仲格局不够大,所以“孔子小之”?_鲍叔牙_襄公- 司马迁
... 《管晏列传》中的故事,探析字里行间的秘密。 管鲍之交,背离故事主旨. 说起管仲,不得不说鲍叔牙。 “管鲍之交”,人们常常用来形容好朋友亲密无间、彼此 ...
#32. 臺北市立大學103 學年度國文統一會考試題
管晏列傳 》一文之主旨在論述管仲的「知人」. 與晏嬰的「被知」的故事。 (B) 《莊子.秋水》一文在闡發〈齊物論〉忘我物化、泯. 除是非之要旨。 (C) 〈超然臺記〉一文主要 ...
#33. 管晏列傳-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34. 稅務人員、退除役軍人轉任公務人員、 海岸巡防人員考試
主旨 :請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確實維護古蹟、歷史 ...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馬遷<管晏列傳>的敘事重點放在那裡?
#35. 4-1友情-羊角哀捨命全交學生講義1 .pdf - 【主題四】與世界 ...
管晏列傳 》[相知相惜]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 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 ...
#36. 把精義教出來
;與史記管晏列傳所稱子為戒奢節儉,正言. 直行,敬賢服義之生平不同,尤與史遷欣慕其. 為人,竟歎稱:「假令晏子而在,願為其御者. 」所不合。而此「使楚」一節,又大失使者身. 分 ...
#37. 國文
本文的主旨是:. (A)讀書的目的在等待時運. (B)讀書的目的在於無憂. (C)讀書人對得失無 ... 管晏列傳》). 依上文回答3.至4.題. (B)03.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馬遷<管晏列傳 ...
#38. 第三章《史記》的整體結構原則
本篇主旨為「知人」,以論友情為中心。司馬遷記鮑叔牙於該 ... 在這三段論贊中,司馬遷有意把韓信、蕭何、曹参相. 互對照,以寄其褒貶之微旨。 (三)〈管晏列傳〉、〈刺客列傳〉 ...
#39. 知我者鲍子也
本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写管仲的三个段落。第一段总叙管仲的经历特点,“鲍叔 ... 第三段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作结,进一步点明“知人”这一主旨。
#40. 司马迁告诉这样子的管仲- 七品草民
所以,必须结合《史记》中有关记录来判断,从齐世家、鲁世家、管晏列传中抽丝剥茧,寻找真相。 ... 管鲍之交,背离故事主旨.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 ...
#41. 中國文學析賞| 誠品線上
中國文學析賞:本書為針對大一國文教學用書之課程目標選輯,藉由聖賢相傳、相承的作品,啟發大一學子懷古及思考的能力,並提昇學生文學欣賞、及表達能力為主旨。
#42. 管鲍之交(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来自镜中妖顔- 微博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⑥天下,管仲之谋也。 ——《史记·管晏列传》 ... 4.主旨: 在与朋友交往时,亲密无间,彼此信任。与朋友相交,要能不计较个人 ...
#43. 東吳大學106 學年度轉學生(含進修學士班轉學生)招生考試 ...
壹、請分別說明以下文字主旨。(每題100 字至150 字,一題10 分,共40 分)。 1 ... 』」(《史記·管晏列傳》). 背面尚有試題. Page 2. 東吳大學106 學年度轉學生(含進修 ...
#44. 81,古文观止·管晏列传,讲解视频 - bilibili
... ,古文观止· 管晏列传 ,讲解视频, 视频 ... ,43,人才是宝!《古文观止.王孙圉论楚宝》讲解视频,141,古文观止·祭鳄鱼文,讲解视频,1,大学的思想 主旨 !《
#45. 《史記》常識測驗 - 大學國文
以下史記中哪一個列傳的性質與其他的不一致? 呂不韋列傳; 管晏列傳; 仲尼弟子列傳 ... 」請根據〈伯夷列傳〉的內容說明該篇的主旨。(字數限300字以上). # 473. 〈項羽 ...
#46. 《管鲍之交》学案--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1、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中的管晏,指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相管仲和晏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晏婴辅佐齐景公治国。全传前半部分 ...
#47. 春秋第一相管仲,司馬遷如何看待?
所以,必須結合《史記》中有關記錄來判斷,從齊世家、魯世家、管晏列傳中抽絲剝繭,尋找真相。 ... 管鮑之交,背離故事主旨.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 ...
#48. 會內測驗:102 年- 102國文綜合題目-50題#10617- ...
2(A). X. 管晏列傳「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杞慕焉!」其中「余」是指 ... 主旨」,「說明」,「辦法」三段,過用一段,兩段均可 (D)下行,平行,上行文,各有其 ...
#49. 八十八年大專預備軍官複選國文考試試題(D) 1. 漢書體例因於 ...
管晏列傳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杞慕焉!」其中「余」是指:. A 管仲B ... C 本文為公文的主體,其結構視需要分為「主旨」,「說明」,「辦法」三段,過用一段 ...
#50. 其母之也_抖抖音
简介:本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写管仲的三个段落。第一段总叙管仲的经历特点 ... 第三段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作结,进一步点明“知人”这一主旨。
#51. 鲍叔牙与管仲的故事管鲍之交文言文翻译加原文 - 吾爱诗经网
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
#52. 國文電子書by 郭瑜真
... 管晏列傳) 資管一. 學號. 作者404530027. 徐國能/琦君/司馬遷姓名. 郭瑜真.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 有著熱愛藝術、相同的喜好或是即使兩人相距甚遠,用一 ...
#53. 國文 - 幼華高級中學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節錄自《史記‧管晏列傳》). (A)晏子聲名顯赫(B)晏子深謀遠慮 (C)丈夫官卑祿薄(D)丈夫器小易滿. 5.閱讀下文 ...
#54. 關於《管子‧輕重》諸篇著作年代的意見主要有兩派,一主戰國,一 ...
此與解釋曲逆犯. 同樣的錯誤,他從不管<輕重戊〉主旨在論買賣械器以行輕重之術,最後切斷 ... 10 《史記索隱》《齊太公世家〉曰「輕重謂錢也」,<管晏列傳>說同。《史記正義》 ...
#55. 考試科目
(《史記‧管晏列傳》). 31.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多」意為:(A ... 34. 本文的主旨是什麼?(A)頌揚齊桓公寬宏大量,能不念舊惡,重用管仲(B)肯定管仲輔 ...
#56. 九十八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基層警察人員考試
(C) 本文的主旨是:(A)讀書的目的在等待時運(B)讀書的目的在於無憂(C ... (B)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馬遷<管晏列傳>的敘事重點放在那裡?(A)管仲 ...
#57. 《晏子春秋》的歷史因果論述
83 《史記•管晏列傳》。《史記》本文參考(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 ... 所要表達的主旨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但是也顯示出《孟子》.
#58. 孔子對貳臣評價的標準與理學家的詮釋探論
... 主旨。8. 2. 全面否定︰這類論述以反對孔子讚美管仲為主軸。9. 3. 有正有負︰此類 ... 劉月卿. 〈管仲不死公子糾-從《史記•管晏列傳》論管仲之事蹟與功績〉《問學》第17 ...
#59. Titl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d-aloud strategies in ...
管晏列傳 》講述的是管鮑之交,題材圍繞友情,較貼近學生的生活,而後測所選《史記 ... 即係大概都知佢主旨係咩,唔係百分百肯定,但大概都 get 到。 老師︰咁睇其他古文 ...
#60. 第一節- 『國文」試題
48 金. ⑧56金64金72金。 《史記‧管晏列傳》:「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 ... 14. 本詞主旨為: 故國憂思⑧思鄉愁緒遠遊景緻傷別情懷。 15. 「寓情於景」為本詞 ...
#61. 《史記——管晏列傳》原文、注釋及譯文
由於管、晏的事跡已見於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故本傳只「論其軼事」。此《史記》一書之互見法又一顯例也。 【原文】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 ...
#62. 191988640 电v同步130-5597-4025杭州外围上门[微信 ...
198 結果為杭州外围上门[微信sn10045+微信:191988640 电v同步130-5597-4025杭州外围上门[微信sn10045]+微信:191988640 电v同步130-5597-4025.Hr4u6]
#63. 《離騷》的題義與詩旨
因為《離騷》中很少有所謂與楚王“離別之愁”的描寫,詩的主旨也並非“別愁”所能概括。 ... 例如《封禪書》“遭聖則興”、《管晏列傳》“不遭時也”、《李斯列傳》“ ...
#6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百度知道- 齊家治國
管晏列傳 _原文、翻譯及賞析_司馬遷詩詞_讀古詩詞網. Joanne Tseng 2023-09-27. 齊家治國的意思成語字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華人百科. 晏圉奔魯。八月 ...
#65. 大專預備軍官複選國文考試試題
A 主旨在寫別時留戀之情B 共有五個韻腳C 柳永為北宋慢詞名家. D 押去聲韻. (B)12 ... 管晏列傳「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杞慕焉!」其中「余」是指:. A 管仲B ...
#66. 鴻門宴
管晏列傳 原為春秋時期齊國傑出政治家管仲與晏嬰的合傳,今節錄記敘晏嬰生平事蹟 ... 司馬遷寫作本文時,緊緊環繞主旨立意來選擇題材,當詳則詳、當略即略:寫晏子為人 ...
#67. 论《史记》先秦列传所展现的臣僚观
司马迁对春秋时代臣僚的描述,除了散见于本纪、世家外,主要是集中在《循吏列传》《管晏列传》《孙子列传》《伍子胥列传》中。 ... 主旨虽在歌颂他“弃小利,雪大耻”的精神 ...
#68. 司马迁传记文学的叙事类型
这样不但可以使本文的主旨明显凸出,同时也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繁琐。如〈秦本纪〉载“乃 ... [10] 凌稚隆編《史記評林,管晏列傳》吳齊賢評語. [11] 孫德謙著《太史公書義法 ...
#69.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100 學年度碩士班招生考試試題
(《史記‧管晏列傳》) (C)齊侯與晏子之觴而「觴」桓子。(錢. 公輔〈義田記〉 ... 請你以本文主旨為中心加以思考,並結合自身經驗或他人事例,以白話散文書寫,. 並加上 ...
#70. 司馬遷“整齊百家雜語”說任剛諸子學刊第六輯
《管晏列傳·贊》:“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 ... 這個著述主旨的形成,是司馬遷取融經義的結果,也是司馬遷取融諸子的結果。正因為 ...
#71. 以《史記》印證章學誠所說「成一家之言」的史法特色
如〈管晏列傳〉之管鮑之. 交、晏嬰贖越石父、薦御者;〈李斯列傳〉之觀鼠有感 ... 反觀《史記》各傳人物之銜接,方式各有不同,. 卻能適當地突顯該篇之主旨,呈現司馬遷的 ...
#72. 《史记》合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参考网
如《管晏列传》的主旨为“知”,晏子知人而管仲被知,此两人便为一对照;管仲奢侈越矩而晏子节俭力行,此又为一对照。廉颇、蔺相如皆以勇气闻于诸侯,一靠 ...
#73. 一、單選題
(史記管 晏列傳). (A)治國才能不如鮑叔牙. (B)因鮑叔牙提拔而顯名. (C)謀大事難免不拘小節. (D)未因功名而不顧小節 【105學測】. 【答案】(C). 【試題解析】題幹語譯: ...
#74. 史記命傳析諭
... 管、晏分記二{車, .ßU 其主旨就不品. 看出。 可避免重誼. 凡史傳記載同時代而關係密切的人,若都個別處理,以單傳出現,. 則極易合掌,令人生厭,而太史背改以合傳記之 ...
#75. 史學批評的批評: 《史通》中的《史記》論析
至〈管. 晏列傳〉則不取其本書」,知幾譏之曰:「夫以可除而不除,宜取而. 30.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譯,民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采撰〉,頁137。 31. 唐•劉知幾 ...
#76. 從《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論史遷理想的君臣之道
... 主旨,前代學者亦多有說明,如清.吳. 見思(1621-1680)云:. 張廷尉長者,看來馮 ... 42司馬遷於〈管晏列傳〉贊文稱晏. 子(前578-前500)「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 ...
#77. 以《史記‧孟嘗君列傳》與《戰國策·齊人有馮諼者章》作比較
*見〈管晏列傳〉,引自《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七月),頁831 ... 26 參見韓兆琦主編《史記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8月) 頁162。 Page 17 ...
#78. 大學國文選(2版) - 林登順
... (2版)》 - 林登順- <內容簡介>一、主旨明確,輕鬆學習本書旨在提升大專院校學生的國語文能力, ... 管晏列傳》057《說苑》選06...
#79. 方苞古文義法與《史記評語》 比事屬辭與敘事藝術 - 中山中文
管晏列傳 》曾云:「管晏事迹,見於其書及他載籍者,不可勝紀,. 故獨論其軼事 ... 〈廉頗藺相如. 列傳〉主旨在敘記趙國之安危存亡,故趙奢兵謀、李牧將略,多重而詳。趙括 ...
#80. 第0页- 读书笔记- 史记的读法
列传 首伯夷,是殷末周初人;次管晏,是春秋时人;次老子、韩非,是春秋末 ... 这正是《报任安书》全文的主旨,也正是司马迁谢绝任安请求“推贤进士 ...
#81. 國文(共二頁,第一頁)
D 公文的「主旨」,在說明行文之目的與期望,可分若干段落,詳細敘述事實、來源 ... A 〈管晏列傳〉贊美管鮑之交,並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B ...
#82. 知我者莫若你什么意思知我者莫若你出处
《史记·管晏列传》写管仲的三个段落。第一段总叙管仲的经历特点,“鲍叔知 ... 第三段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作结,进一步点明“知人”这一主旨 ...
#83. 圖說:新古文觀止的故事─從閱讀出發,必讀的文言文經典故事
... 主旨,道破背後隱含的智慧與哲思。 (4)【漫畫經典】:以幽默諷刺的情境漫畫、重點 ... 人不可貌相(《史記•管晏列傳》) 24.幽默的說服力(《史記•滑稽列傳》) 25.智勇 ...
#84. 二年級國文科上學期教學計劃暨教學綱要
管晏列傳 原為春秋時期齊國傑出政治家管仲與晏嬰的合傳,今節錄記敘晏嬰生平事跡 ... 全篇主旨及段落大意。 分析或比較文言文、語體文文法之異同,講解虛字之用法及修辭 ...
#85. 經典文言文賞析|晏子御者之妻
晏嬰能言善辯,作風樸素,內輔國政,屢諫齊王,以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聞名於諸侯。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 ...
#86. 論陶淵明的〈讀史述九章〉
陳沆對本章之研究,打破前人以時代先後為次的研究方法,用「以類. 相從」的方式,將篇中內容主旨相近的各章,分類加以研究。 ... 中之〈管晏列傳〉與〈齊太公世家〉。29由於 ...
#87. 习近平“典”亮全人类共同价值|仓廪实而知礼节
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出任齐相后,重视民心民意,对齐国的经济 ... 主旨演讲(全文) · 政府工作报告 ——二〇二二年三月五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 ...
#88. 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 (见《史记·管晏列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士为知己者死。管鲍之 ... 但诗的主旨并非叹贫,而是对那些不重交友之道的轻薄之徒,特别是对那种“翻手作云覆 ...
#89. 中國辭賦——文類研究與理論 - 第 131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 〈管晏列傳〉,其主旨就在於「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因此說「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論贊也專門論其人品,對晏子甚至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 ...
#90. 知你莫若我什么意思知你莫若我的含义 - 艺考
知我者莫若你的演变来源是“知我者鲍子也”,是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写管仲的三个段落。 2、第一段总叙管仲的经历特点,“鲍叔知其贤”的一个“知”字,是 ...
#91. 96碩論:黃嘉蘭,論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 - 看板historia
湯諧:《史記半解‧管晏列傳》,《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二冊北京:北京 ... 主旨──讀史記十表札記>《太原師專學報》, 1992年第三期梁榮茂:<董仲舒 ...
#92. 管晏列傳--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管晏列傳. 司馬遷.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 ...
#93. 管晏列传- 司马迁文言文
《管晏列传》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司马迁描写这两位春秋中后期齐国国相,能抓住其特点,并选取典型细节加以生动地表现,如写管仲, ...
#94. 孔子的修齐治平之道 - 第 263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 主旨也。夫儒非不尚俭,未若墨以俭为极;儒非不尚勤,未若墨勤生之亟;儒非不兼爱,未若墨兼爱之力。此儒、墨之辩也。然儒家囊括万理,允执厥中,与墨异趣也。晏子儒而墨。”有关晏 ...
#95.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 Google 圖書結果
... 主旨主要不在于选择有利地形以待机歼敌,而在于强调以简单驭繁杂,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静制动,以小的动作应付大的动作,以抓住关键应付周围各 ... 《管晏列传》),孙膑在.
#96. 大考國文特蒐題庫與解析(兩冊不分售): 名師全面精選98年~107年學測+指考國文考題 推出最新閱讀理解題庫+解析 ...
... 管晏列傳》) (A)治國才能不如鮑叔牙(B)因鮑叔牙提拔而顯名(C)謀大事難免不拘小節 ... 主旨、原因、觀點或寫作用意,並進一步鑑賞、評析的閱讀層次。原則上依「白話 ...
#97. 张中行全集第十二卷 - Google 圖書結果
... 《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李将军列传》《汲郑列传》最后的“太史公曰”部分。太史公是司马迁自称。《史记》是记史实的书,自然应重在叙事;可是对于所叙之人或事,作者 ...
#98. 中华书局出品--先秦汉唐孟学研究 - Google 圖書結果
... 列传》《商鞅列传》《吕不韦列传》等。其二,二人或数人合传。其中,又有如下情形: (1)以二人之名题篇,也实为二人之传,如《管晏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 (2)以二人之 ...
管晏列傳主旨 在 96碩論:黃嘉蘭,論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 - 看板historia 的推薦與評價
研究生: 黃嘉蘭
論文名稱: 論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
指導教授: 呂光華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學號: 940214222
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關鍵詞: 史記 ; 司馬遷 ; 通古今之變
[ 摘要 ]
司馬遷作史,承襲孔子「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的精神;本論文探討
「通古今之變」,亦仿效司馬遷不願載之空言,而願見之行事的理念,一切理論提出均以
現象為依據,並輔以出土文獻佐證。
第一章闡論「通古今之變」、「通」「變」二字代表的意義。所謂「觀其人,知其文」,
就司馬遷親手所寫之<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及其他篇章,略窺司馬遷寫《史記
》的動機是多層次的,包括深厚的情緒動機、表層的功成名就動機,以及史官的職業道德
動機。
第二章探討「通古今之變」觀點的淵源,並說明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目的,以及「通
古今之變」的方法。「通古今之變」的觀點主要來自《周易》,但不是《周易》古老觀念
的複製,而是採取其進步的通變史學觀念,加以發揚及突破,使其適應當代的社會。如第
一章所述,種種動機結合起來促使司馬遷矢志創作,而其成果既能完成父親遺志,上繼《
春秋》;又能遠遠超越父親期望,總結先秦到漢初眾多政論家各執己見的看法,並澄清漢
初流行的天人觀念,使《史記》成為可資當世及後人自鏡之書,歸結其「論治」的終極目
標。司馬遷以此「通古今之變」議題,成功地實現他繼《春秋》的豪言壯語。有了進步的
觀點自然也要有進步的科學化研究法,那就是司馬遷所提出的「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承
弊通變」。司馬遷運用「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承弊易變」的歷史方法考察歷史,不但使
歷史發展的線索清晰分明,而且還能深入探討歷史內在動因,為我們揭示歷史運動的規律
原則。司馬遷對歷史變革的思考原則是:萬世萬物都在變,而且是盛衰之變,社會人事亦
然,故須「承弊易變」。也就是說,經由「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方式,司馬遷進一步
展開通變的思考,進而能夠「承弊通變」,開創新局。
第三章探討《史記》中的古今大變:包括政治演變的大趨勢、社會經濟的嬗變、學術文化
的演變。政治演變的大趨勢,就政治局勢改變的情況而言,可分為共和行政、秦統一天下
、漢統一天下三階段;就地方制度改變的情況而言,大體可看到由地方分權的封建制度,
逐漸轉變為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的走向。社會經濟的嬗變情況,則以上古自由經濟漸漸遭
受專制勢力介入的過程最引人注目。學術文化的演變,以儒術而言,以儒術之興廢及儒法
的合流為最大改變;禮樂在本質上也產生巨變,不管是儒生的舉措或禮樂的內涵,皆因專
制勢力的介入而漸向當權者靠攏。由以上種種歷史改變的線索,可探得古今之變大致走向
乃是「德」──「力」──「德力兼具」;且司馬遷之世,政治又露出「力」政的苗頭,
專制的勢力逐漸滲透到行政制度之中。
第四章就第三章所論歷史變化,探討古今歷史變動之緣由,找出盛衰之因,有理性的人事
、形勢因素,亦有不理性的天命意識,所有理性與不理性因素交互作用,雖能形成歷史短
期的波瀾,但「德治」的影響卻遠勝於大環境的形勢因素及詐力權謀的人事因素,歷史長
程的走向因而確立。
第五章自繁複的歷史事實及變項中,探索古今之常道。從《史記》所載各階層人物的行為
,發覺歷史固然不斷在變,人類行為卻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好利」、「爭利」,以及以不
變應萬變的準則「德」;庶民百姓能修德禮讓,便可遠禍,在上位者行禮樂德治,更可長
治久安,國富兵強;故以讓息爭、以禮義防於利,方為上策。最後論司馬遷的政治理想,
他推崇上古時代天下為公的禪讓制度,提出治國的態度應重德不重法,並認為君臣關係應
該是雙向的。在雙向的互動中,臣子亦必須有道德勇氣及王道理想,來輔佐君上建德愛民
,以鞏固國本。
第六章總結《史記》中的「變」與「常」,形成經驗教訓,史公論治的目的亦因此而達成
。文以載道,兩千多年前司馬遷顯然已不辜負此言,史公鎔鑄前人經驗及智慧,發明五體
的表述形式以及「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承弊通變」的邏輯思考,以人物為主,表、書為
輔,達成了「通古今之變」的史學境界。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4
第二節 研究現況………………………………………………5
第三節 研究進路………………………………………………6
第二章 通古今之變的淵源目的與方法……………………………9
第一節 通古今之變的淵源……………………………………9
一《周易》通變觀………………………………………10
二《史記》對《周易》的繼承與突破…………………15
第二節 通古今之變的目的…………………………………………19
一 繼《春秋》…………………………………………19
二 以歷史為鑑戒………………………………………20
三 證明天人聯繫………………………………………21
第三節 通古今之變的方法…………………………………23
一 原始察終……………………………………………24
(一)原始察終三階段──謹其終始、察其終始、綜其終始……24
(二)以原始察終為考量的五體設計……………………………27
二 見盛觀衰………………………………………………………31
(一)由盛衰連環察見歷史演變………………………………31
(二)以盛衰演變論證人物榮枯………………………………34
三 承弊通變……………………………………………………35
(一)制度政策的承弊通變…………………………………35
(二)政治本質的承弊通變…………………………………37
第四節 結語………………………………………………………40
第三章《史記》中的古今大變………………………………………41
第一節 政治演變的大趨勢……………………………………42
一 政治局勢的改變………………………………………42
(一)共和行政…………………………………………42
(二)秦統一天下………………………………………45
(三)漢統一天下………………………………………51
二 地方制度的改變………………………………………55
(一)上古採封建分權制度……………………………55
(二)周衰後郡縣與吏祿制度興起……………………57
第二節 社會經濟的嬗變…………………………………………60
一 富國強兵史例…………………………………………………61
(一)三代先秦經濟政策………………………………61
(二)由歷史得到的經驗………………………………61
二 秦漢經濟統御………………………………………62
(一)秦國經濟政策…………………………………62
(二)漢代經濟政策…………………………………63
第三節 學術文化的演變……………………………………65
一 儒術的變遷………………………………………………65
(一)儒術之興與儒道之廢…………………………………65
(二)中央集權使儒法合流……………………………………71
二 禮樂的質變………………………………………74
(一)禮的質變………………………………………75
(二)樂的質變………………………………………77
第四節 結語………………………………………………79
第四章《史記》對歷史變項的探討………………………………81
第一節 天命………………………………………………81
一 天命影響政權轉移………………………………82
二 天命關注國家大事………………………………89
第二節 形勢………………………………………………94
一 民心向背…………………………………………95
二 國際局勢………………………………………100
三 地理形勢………………………………………104
第三節 人事……………………………………………107
一 領袖須有用人智慧……………………………107
二 智者謀略改變歷史……………………………114
三 戰爭勝敗改寫歷史……………………………117
第四節 德治……………………………………………122
一 德治可改變上天成命…………………………122
二 德治可改變既定形勢…………………………124
三 德治可彌補人力未逮…………………………125
第五章《史記》對古今常道的掌握…………………………127
第一節 好利與爭利……………………………………129
一 好利是人性恆常表現…………………………129
二 爭利引致禍患的教訓…………………………132
第二節 義的揭舉………………………………………136
一 禮樂教化是息爭的根本………………………136
(一)以禮樂存養義理變化氣質………………136
(二)禮樂教化成效深遠………………………138
二 執政者應以禮義防於利……………………139
(一)五體篇次安排俱為崇禮貴讓尚義………139
(二)以讓化爭以義絀利………………………143
(三)德禮為主刑政為輔………………………148
第三節 政治理想……………………………………150
一 君主領導風格……………………………150
(一)執政者應大公無私…………………150
(二)執政者應重德勝於重法………………151
二 君臣關係…………………………………153
(一)君主應鼓勵臣下勇於諍諫…………153
(二)大臣應輔弼君主力行王道…………154
第四節 結語………………………………………156
第六章 結論……………………………………………159
參引文獻………………………………………………161
[ 參考文獻]
史記專書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
台北:鼎文書局,1979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史記附編》台北:鼎文書局,1976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
明.凌稚隆輯校:《補標史記評林》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 台北:學生書局,1970
清.尚鎔:《史記辨證》,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第一分冊
湖南:岳麓書社,1994
清.劉光蕡《史記貨殖列傳注‧後論》,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第二分冊湖南:岳
麓書社,1994
清.湯諧:《史記半解‧管晏列傳》,《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二冊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牛運震:《史記評注》,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第一分冊
湖南:岳麓書社,1994
清.李景星:《史記評議》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白壽彝:《大家小書:史學遺產六講》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吳福助:《史記解題》台北:國家書店有限公司,1982
吳汝煜:《史記論稿》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李長之:《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82
周溯源:《劉邦與項羽──楚漢相爭誰為雄》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施丁、陳可靑編著:《司馬遷研究新論》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一)》高雄:復文書局,1992
陳 直:《史記新證》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
陳桐生:《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82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張大可:《司馬遷一家言》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張大可:《史記論贊輯釋》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
黃鎮偉:《歷史的黃鐘大呂》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9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
楊啟高:《史記通論》出版地不詳:清山閣印行,1926
楊燕起等編著:《歷代名家評史記》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0
楊燕起:《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鄧樸磊:《司馬遷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華崗出版社,1977
鄧鴻光:《史家絕唱──史記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劉光義:《司馬遷與老莊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繆 雨:《史記與新聞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韓兆琦:《史記選注匯評》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說》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大陸雜誌社編輯:《史記考證.秦漢中古史研究論集》台北:大陸雜誌社,1975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經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六十三卷》,《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二十卷》,《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四卷》,《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二十卷》,《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十卷》,《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李鏡池:《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4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台北:里仁出版社,1995
高亨撰:《周易古經今注》香港:中華書局,1963
史
宋.司馬光編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呂祖謙:《大事記解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八十二》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明.李贄:《史綱評要》台北:大通書局,1975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長沙:岳麓書社,1993
劉咸炘撰:《四史知意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5
子
漢.桓寬撰:《鹽鐵論十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75
陳啟天註譯:《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熊禮匯注譯:《新譯淮南子》 台北:三民書局,1997
其他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書銘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0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北宋.沈括著,李文澤、吳洪澤譯:《夢溪筆談》成都:巴蜀書社,1996
清.包世臣:《安吳四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楊紹文:《雲在文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清.方苞撰:《方望溪先生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71
清.丁晏撰:《頤志齋文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75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74
朱伯昆:《易學哲學史》第一冊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冷鵬飛:《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型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周何、田博元主編:《國學導讀叢編》台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1991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79
徐 浩:《二十五史論綱》上海:世界出版社,1947
常乃德:《歷史哲學論叢》上海:上海出版社,1992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1989
管聽石:《中國史讀法》上海:中華書局,1950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錢 穆:《秦漢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
羅元鯤:《史學概要》武昌:亞新地學社,1931
顧頡剛:《古史辨》第三冊上編 海口:海南出版社,1931
日.森古克己著,陳昌蔚譯:《中國社會經濟史》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72
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出土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睡虎地秦墓竹簡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蔡萬進:《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學位論文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及歷史思想》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
孫鐵剛:《中國古代的士和俠》台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
金 苑:《史記列傳義法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劉國平:《司馬遷的歷史哲學》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玲華:《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探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郭瓊瑜:《史記的褒貶義法》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劉文星:《司馬遷歷史哲學新探》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呂世浩:《從五體末篇看史記的特質──以平準、三王、今上三篇為主》
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7
魏聰祺:《史記成一家之言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
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單篇論文
顏師天佑:<伯夷列傳為史記列傳之總序說之略探> 《中華學院》第四十三期
顏師天佑:<史記.游俠列傳解讀> 《中華學院》第四十四期,1994年四月
文崇一:<論司馬遷的思想> 《史記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9
毛曦、段建海:<司馬遷撰著史記的動機與目的>《唐都學刊第九卷》,1993年第一期
朱枝富:<論司馬遷撰史宗旨> 《史學史研究》,1985年第四期
阮芝生:<試論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1976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台大歷史學報》第六期1979年12月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的聯繫關係>《台大歷史學報》第七期1980年12月
汪高鑫:<司馬遷歷史變易思想探析>皖西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三期,2001年八月
吳懷祺:<說周易的變通史學思想>《周易研究》2000年
吳懷祺:<史記對歷史盛衰認識的哲理性和時代性>《史學史研究》2006年第一期
金春峰:<史記之歷史觀及其時代精神>《史記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9
侯家駒:<均輸平準小考>《史記考證.秦漢中古史研究論集》台北:大陸雜誌社,1975
郎寶如:<走出司馬遷天人思想研究的誤區>《內蒙古大學學報》,1996年第二期
施 丁:<論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司馬遷研究新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虔曉紅、淑鳳:<周易與司馬遷的變通思想>《山西師大學報》,1990年第三期
徐芹庭:<易經導讀>《國學導讀叢編》台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1991
高立迎:<通古今之變是司馬遷修史的主旨──讀史記十表札記>《太原師專學報》,
1992年第三期
梁榮茂:<董仲舒天人感應與司馬遷的天道觀之比較研究>《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張建國:<論西漢初期的贖> 《政法論壇》2002年第五期
張 強:<司馬遷的通變觀與五德終始說>《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四期
陳桐生:<重評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人文雜誌》1994年第四期
張維華:<論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文史哲》1980年第五期
楊振之、劉前成:<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史記歷史研究法初探>《雲南教育學院學報
》,1991年第二期
趙 英:<試論司馬遷的史學目的論>《內蒙古大學學報》,1991年第二期
閻步克:<從秩律論戰國秦漢間祿秩序列的縱向伸展>《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鄭鶴聲:<司馬遷生平及其在歷史學上的偉大貢獻>《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9
韓偉表:<論司馬遷對周易的範式踐履>《周易研究》2002年第二期
--
舊站文章與照片準備復活中
https://www.wretch.cc/blog/htycy
新站右下角都是實用史學連結大補帖唷
https://htycy.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3.246.6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