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之美:
「芝」(しば)是東京鐵塔的所在地,位於港區的東半部,與麻布、赤坂、四谷、牛込、小石川、本鄉都屬於「山之手」(山の手/やまのて)區域。在這裡我們趁機會來介紹一下東京被分為最大的兩個區域,一個就是山之手,另一個就是下町。
很多讀者應該都看過日本作家池井戶潤原著,2015年由TBS電視台翻拍為連續劇,由阿部寬主演的《下町火箭》(下町ロケット/したまちロケット),也常聽到下町風情之類的描述。在東京,「山之手」與「下町」是自江戶時代以來,就將江戶/東京的風土民情一分為二的一個區分,「山之手」是優雅的,而「下町」是直爽的;「山之手」是高級的,而「下町」是庶民的這樣的印象,深深烙印在東京人的心中。不過,這樣的劃分卻並非是自然形成,而是人為的。東京的地勢是由東北部的武藏也台地往西南越來越低,而比較高的山區或靠近山的地區就被稱為山之手,下町指的則是位於下方、面積廣大的町,也就是江戶川、荒川等河川匯流於東京灣,由泥沙堆積而成的,稱為東京低地的,包括淺草、神田、日本橋、本所、深川等地的三角洲。由於江戶時代的幕府在推動江戶的造町計劃時,為了準備寬廣的空間給來自各地的武家建造宅邸,於是便把山之手劃給了武家,而讓商人和工匠們集中居住在下町。進入明治時代後,這樣的劃分依然維持著,居住在山之手的,都是官僚政治家和軍人等上流階層,下町則依然是商人和工匠的居住地。久而久之,山之手與下町便發展與承襲了各自不同的特質。以現在東京的行政區劃分來看的話,山之手包括了千代田區西部、新宿區東部、港區、文京區。而在大正十二年(1923)的關東大地震後,出現的在豐島區、中野區、杉並區、世田谷區、大田區等新興住宅區,也被認為屬於山之手區域。而下町則包括了中央區、千代田區東部、江東區、墨田區一帶,並在關東大地震後,隨著災民的移入,擴大至葛飾區、足立區和江戶川區。
昭和33(1958)年,由有著「塔博士」之稱的日本耐震構造之父內藤多仲所設計的東京鐵塔,在港區芝的芝公園完工了。內藤多仲博士於留學美國時,由於受到拿掉隔板而導致行李箱壞掉的經驗,以及船隻結構所得到的啟發,研究後發明了剪力牆結構計算理論,先後設計了1954年完工的名古屋電視塔、1956年的第二代通天閣、1957年的別府塔、札幌電視塔,以及1964年完工的博多港塔,加上東京鐵塔,被稱為「日本高塔六兄弟」。
東京鐵塔矗立於一個公園之中,這個公園叫做芝公園。芝公園在1873年(明治6年)開園,上野恩賜公園在1876年開園,兩者都是東京歷史最久的公園。但其實,這兩個公園原本都是江戶時代重要寺廟周圍的綠地,前者為增上寺(ぞうじょうじ),後者是寛永寺(かんえいじ),而且兩者都是為了封住江戶的鬼門而興建,還都是歷代將軍的菩提寺(供奉祖先牌位的寺廟),埋藏著歷代將軍的遺骨。不過,由於在戊辰戰爭江戶無血開城後,駐守上野的幕府軍彰義隊堅守寬永寺,在新政府軍的猛烈進攻下,寬永寺內超過半數的建築物都毀於一旦,因此榮光不在。而增上寺的規模雖不及寬永寺,但只有寺內的五重塔與德川家靈廟在二戰時燒毀。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年目前為止最感人的韓劇,沒有之一! 😢死後想上天堂,他們會幫你搬最後一次家;但你知道他們背後的辛酸嗎? 😢被人家灑鹽巴?屋內屎尿四散?屍水沾到怎麼清?垃圾滿屋?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我是遺物整理師》共有十集,目前已經全數上架,一舉衝上了Netflix熱播排行榜的前三名。故事敘述患有亞斯伯格症的...
「四幕劇結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四幕劇結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四幕劇結構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四幕劇結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四幕劇結構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四幕劇結構 在 走阿一起去看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四幕劇結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四幕劇結構 在 [普雷]巴斯光年,失敗的三幕劇,無用的第一幕。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四幕劇結構 在 禁室不禁話- 三幕劇結構有一種劇本創作「 套路」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四幕劇結構 在 【大同影創電影小教室】 #1三幕劇結構 - YouTube 的評價
四幕劇結構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91年7月電影】#雙城故事 #忍者龜 #懷舊電影院
你在這些電影院看過哪些電影呢?
懷念大銀幕的共同觀影體驗,
難免有人吃著味道很重的食物,或者一直聊天。
你曾經在看電影時發生過什麼記憶深刻的事呢?
等你來聊聊。
來源:聯合報 第27版
日期:1991-07-20
歷史新聞
【1991-07-20/聯合報/26版/電影新聞】
電影看板
【本報訊】本周上檔的國片共四部,類型互異,神怪、動作、文藝皆有。「至尊無上Ⅱ之永霸天下」(輔),劉德華、王傑、王霄、吳倩蓮主演,三個結拜兄弟爭奪賭王權位的經過。「忍者龜續集」(普),忍者龜以環保廢料中發現促使自己身體突變的來源,追索出一連串的驚險故事。「雙城故事」(普),張曼玉、譚詠麟、曾志偉主演,兩男一女的浪漫戀愛故事。「波霸總動員」(輔)楊淑華、廖峻等主演,女子特遣隊緝毒的故事。
本周外片只有兩部新片上檔,天王巨星史塔龍改走喜劇風格的新片「彈指威龍」(普),描寫幫派首領意欲改邪歸正而引發的連鎖家庭趣事,劇本結構嚴密,喜感十足;南斯拉夫電影「人鬼約會的地位」(普)是相當新鮮的一部死後世界電影,描寫一對考古學師生相約在陰間相會,看盡陰間百態又還魂的故事。
四幕劇結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言:壞消息是老闆真的分身乏術撥不出時間寫沙丘,好消息是已經寫新的專題。於是按老規矩用舊文重貼來冷飯熱炒一下。在達利不遠千里跑去 LV-426 幫忙催產異形之前,他曾繞路過去沙丘,準備要扮演帝國皇帝 Shaddam IV。下文包含了這個史上最曲折的劇組故事,而圖左正是他原本會在電影中的華麗扮相。]
【達利如何催生異形寶寶】#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1979年上映的《Alien 異形》馬上要滿四十週年。四十年來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一直低調地躲藏在《異形》電影宇宙的深處不為人知,而那個人偏偏正是當年催生異形寶寶的關鍵人物。
他的名字叫達利。對,就是你認識的那個達利。
▇ 史上最偉大的失敗製作
一切的起頭是這位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有一天突發奇想覺得他要去好萊塢當明星。他想要演的是科幻小說家Frank Herbert的科幻巨著《Dune 沙丘魔堡》中的銀河帝國皇帝一角。
《Blade Runner 2049 銀翼殺手2049》的導演Denis Villeneuve此時此刻正偕同Javier Bardem、Josh Brolin、Oscar Isaac、Rebecca Ferguson和Jason Momoa等重量級卡司在沙漠裡拍攝《沙丘魔堡》電影。但在Denis Villeneuve之前已經有非常多人嘗試過要把《沙丘魔堡》搬上銀幕,他們之中唯獨只有David Lync那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版本抵達終點。而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達利參與的這一次華麗的嘗試: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失敗製作的Alejandro Jodorowsky版本。
智利導演Alejandro Jodorowsky被稱作邪典電影之王,他的《El Topo鼴鼠》和《The Holy Mountain 聖山》雖被譽為邪典電影的經典,但嚴格說仍是有利可圖的商業製作。法國製片Michel Seydoux因此告訴他下一部不論他要拍什麼他都可以幫他找到錢。
Jodorowsky的華麗卡司其實一點都不輸給Denis Villeneuve的版本:除了《Citizen Kane大國民》的Orson Welles、《Sunset Boulevard 紅樓金粉》的Gloria Swanson、《Kill Bill 追殺比爾》的David Carradine、《Rocco e i suoi fratelli 洛可兄弟》的Alain Delon之外,還找了滾石合唱團的Mick Jagger跨界來演男主角。但最令人錯愕的跨界還是達利。
▇ 達利引介異形之父
當導演和達利在紐約碰面談條件時,不按牌理出牌的達利提出了大概是電影史上最匪夷所思的合約條款:
1. 皇帝寶座的設計必須是「由兩隻交錯的海豚組成的馬桶」;
2. 皇帝的朝臣必須由達利認識的朋友擔綱演出;
3. 達利將不會閱讀劇本上的任何敘述(他的理由是「你的點子一定不會比我的厲害」);
4. 為了成為好萊塢有史以來身價最高的演員,達利的酬勞將以每小時10萬美金的費率計算。
天知道為什麼導演Alejandro Jodorowsky為什麼會答應這麼瘋狂的條件。不過導演也有他自己的解套方式:據說他隨即修改劇本把達利的戲份刪到可以在一個小時內拍完的量,剩下的台詞將由一個機器人替身代替達利佈達皇帝的旨意,而不再由皇帝本人親自現身說法。
但達利這高貴的酬勞也不是白拿,熱心的大師隨即發揮了他在歐洲藝術界的廣闊人脈,幫導演介紹了一位即將影響電影設計美學數十年的前衛藝術家:後來以《Alien 異形》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的瑞士超現實主義藝術家H. R. Giger。
▇ 從娜芙蒂蒂王后到異形頭骨
H. R. Giger 14歲的時候第一次在明信片上看到達利的名作《Premonición de la Guerra Civil 內戰的預感》,立刻對於畫作中撕裂的身體結構和陰影的運用方式感到目眩神迷。
本來學建築和工業設計的他,開始善用自己的工業設計專長和達利的超現實主義風格畫面,在肢解的人體上組合各種機械道具、軍事裝備、觸手、生殖器官、骷髏和骨頭,成為獨樹一格的哥德風藝術。
1975年達利從好友處得到了一本Giger的畫冊,隨即邀請Giger帶著女友到達利在西班牙的住處度假。達利的家是當年歐洲藝術界的聖地,許多藝術家都透過好客的達利在這裡認識和交流。
達利很快把Giger介紹給正在為《沙丘魔堡》找視覺設計的導演Alejandro Jodorowsky:「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藝術家,應該對你有幫助。」
1975年底、1976年愛寵,Giger飛往巴黎開始替《沙丘魔堡》劇組工作的同時,也在巴黎舉辦了一次小小的個展。後來成為《異形》中的怪物原型的那幅作品《Necronom IV》也出現在展場。
有趣的是這幅異形的概念圖中居然找得到達利的影子。達利在1972年一幅名為《Nefertiti 娜芙蒂蒂》的素描裡頭,就把著名的埃及娜芙蒂蒂王后塑像從長長的脖子一路延伸到帽子的絕美線條,還原成變形的頭骨。電影中異形光滑而細長的頭骨幾乎就是達利想像中娜芙蒂蒂頭骨的翻版。
▇ 我害怕我腦袋裡的畫面
這時候另外一位創造《異形》的要角也在巴黎登場。
來自美國的Dan O’Bannon是個年輕的電影全才。他剛剛和大學同學John Carpenter 一起完成了成本僅僅6萬美元的處女座《Dark Star 黑暗星球》。O’Bannon身兼演員、編劇、美術設計、特效執行的才華讓《沙丘魔堡》的導演Alejandro Jodorowsky相中,說服他放棄美國的一切(房子、車子、還有他寫到一半的《異形》以及《Total Recall 魔鬼總動員》的劇本),飛到巴黎加入他的華麗劇組。
「跟我來,有個新的藝術家億要讓你認識認識。」Jodorowsky立刻帶著O’Bannon到展場裡頭看H. R. Giger的作品。
這兩位《異形》的生父、生母終於見面的歷史性一刻其實詭異怪誕到極點。黑髮的Giger穿著一身黑色皮衣,皮膚慘白的像是此生從來沒有見過陽光一樣。O’Bannon還以為自己見到了吸血鬼本人。
講話輕聲細語的Giger一碰面就企圖分享精神科醫生開給他的憂鬱症處方——鴉片。
「你要來點鴉片嗎?」
「你為什麼需要用那玩意兒?」
「因為我害怕我腦袋裡的畫面。」
「可是那些只是你腦袋裡頭想像出來的啊。」
「那才是我感到害怕的原因。」
O’Bannon請求Giger讓他借走他的畫冊,回到旅館花了一整個晚上沈浸在Giger的世界裡。巴黎的這一夜改變了O’Bannon的一生,也改變了好萊塢電影史。
▇ 被異形爆胸的克隆氏症患者
Dan O’Bannon先前一直在寫一個關於太空中的怪物的劇本。但他腦中始終苦無怪物的具體形象。
O'Bannon自己是一種和先天免疫有關的罕見疾病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患者。克隆氏症的病徵包括腹部常感不適或隆起、嚴重腹瀉、抽筋、作嘔及大便出血等。持續不斷的絞痛、抽筋正是那些寄生在肚子裡的想像怪物的起源。患者形容發病的過程說「像是鴨子一樣,表面上優雅地在水面上漂浮,其實水面下正發瘋似地暴力打水」。
《異形》中令人頭皮發麻的異形爆胸橋段正是來自於克隆氏症病友O’Bannon自己的真實經驗 。
當他看完H. R. Giger那本超乎想像的畫冊:「我被Giger作品中的原創性給狠狠擊中。它們不只是令人害怕萬分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是充滿原創力、絕美至極的作品。我一邊看著它們一邊心想:如果誰可以讓這傢伙設計一隻電影中的怪物,絕對會是史無前例的空前成果。」
O’Bannon知道他終於找到了他始終無法完成的《異形》故事缺少的關鍵元素,他稱作「蛋糕上的櫻桃」。
▇ 難產的沙丘魔堡催生了剖腹產的異形
《異形》的生父、生母在巴黎見面的這一天其實距離《沙丘魔堡》這個製作宣告夭折已經只剩幾週的時間。
《沙丘魔堡》的原作者Frank Herbert到歐洲出差的時候順便去劇組探班,發現瘋狂的導演還沒開拍就已經把950萬美元的預算花掉整整200萬,而且完全自由發揮、離題甚遠的劇本已經讓電影可能長達14個小時,用Herbert的話來形容「整個劇本已經是一本電話簿的規格」。
1976年初Alejandro Jodorowsky的《沙丘魔堡》因為投資人撤資而宣布無限期中止(稍後Ridley Scott接手籌拍也同樣半路放棄)。
當年拋下一切飛往巴黎的Dan O’Bannon身無分文地回到美國,瀕臨破產的他只能借住在編劇好友Ronald Shusett的沙發上。他只能拼命寫劇本,希望終有一天能翻身脫離這張沙發。
結果好運突然從天而降。當年曾試圖叫他不要去巴黎、來幫我們做特效的好萊塢科幻片劇組《Star Wars 星際大戰》一砲而紅,原本對科幻片興趣缺缺的Fox突然變得渴求任何隨時可以開拍的科幻電影。《異形》橫空出世。
當年《沙丘魔堡》導演Alejandro Jodorowsky留下的另一個遺產也被《異形》繼承:
Dan O’Bannon在《異形》劇組沿用了Jodorowsky獨一無二的美術設計工作模式。他把Jodorowsky集結的全球美術菁英——法國漫畫家Moebius、英國設計師Christopher Foss和瑞士超現實主義藝術家H. R. Giger集合在旅館房間,讓他們用擂台賽的方式提出各自的設計,誰的設計圖勝出就掛誰的名字。
這組被Jodorowsky稱作「spiritual warriors 精神戰士」的美術兵團成員,先後不同程度參與了導演Ridley Scott的《異形》和《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的設計工作,更影響了《Akira 阿基拉》、《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The Terminator 魔鬼終結者》、《The Fifth Element 第五元素》和《The Matrix 駭客任務》等等經典。
現在誰還敢說達利一個小時收費10萬美元很貴呢?
四幕劇結構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年目前為止最感人的韓劇,沒有之一!
😢死後想上天堂,他們會幫你搬最後一次家;但你知道他們背後的辛酸嗎?
😢被人家灑鹽巴?屋內屎尿四散?屍水沾到怎麼清?垃圾滿屋?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我是遺物整理師》共有十集,目前已經全數上架,一舉衝上了Netflix熱播排行榜的前三名。故事敘述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韓可魯和剛出獄的叔叔曹尚久,共同經營遺物整理公司的故事。
先說結論:我們覺得這齣影集的眾多角色故事和深沈核心訊息,可以媲美《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另外,他的催淚和暖心程度可以媲美《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而遺物整理師找尋死者真相的過程又堪比《誰是被害者》。最後,重點是:劇中扮演叔叔的李帝勳,他精實的身材與動作戲碼又讓我們聯想到《太陽的後裔》中的宋仲基⋯這麼完美融合的影集,不看絕對可惜!
不過《我是遺物整理師》,讓我們聯想到之前解析過的職人台劇《火神的眼淚》。我們覺得這兩部作品剛好是一個很好的對比:同樣都是從一種大眾不熟悉的職業切入,進而帶出編導想要探討的社會議題。不過有別於《火神的眼淚》主要以寫實手法聚焦在消防工作的結構性問題,《我是遺物整理師》則是從死亡的戲劇效果帶觀眾去理解『孤獨死』的現實和無奈。也就是說,這無關乎哪種方式比較好,只是戲劇的目的性、切入點與呈現出來的效果不同而已。但無論如何這兩部都是我們今年大推的作品喔!
所以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會避開重雷來解析這齣影集,盡量保留觀影的樂趣。同時也會整理這齣影集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讓看過的朋友們有更深的感動:包括故事核心訊息、遺物整理師這項職業背後的真實秘辛,以及劇情中的角色原型。會讓你為這些真實發生過悲傷故事,感到特別地惋惜。
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開啟中文CC字幕,另外也提醒一下,因為演算法的關係,我們更新的影片不一定會被推播出去,所以請記得按下小鈴鐺,才不會錯過每週兩支影評的更新喔!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我是遺物整理師
#MoveToHeaven

四幕劇結構 在 走阿一起去看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歌劇魅影四度來台你準備要看戲了嗎?
◐ 小巨蛋的戲劇體驗真的ok嗎?
◐ 沒辦法辦在國家戲劇院或高雄衛武營嗎?
百老匯最長壽音樂劇《歌劇魅影》成為台灣解封後第一個開賣的大型國際演出,除了讓諸多民眾引頸期待外,這件事也在戲迷或劇場圈之間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在黑特劇場上有一篇文:「歌劇魅影又來了,台灣音樂劇十多年來就只能一直停留在歌劇魅影這幾部嗎?」引起熱議,今天要來幫大家加點料!從藝文消費市場、成本結構和場館限制三個面向來解答這個問題
「藝文市場的開發,仰賴戲迷你我他」(單押x1
#歌劇魅影 #小巨蛋 #寬宏藝術
#振興三倍券 #藝Fun券 #藝文市場 #劇場行銷 #記得打開CC字幕
❝ 每週十分鍾,實力養成中;讓你更有料,行銷不煩惱 ❞
► 訂閱走阿一起去看戲 頻道 https://givemeetfive.art/letsgoYT
► 追蹤走阿一起去看戲 IG https://givemeetfive.art/letsgo_theatre
▎各段落重點:
00:00 歌劇魅影為什麼又要辦在小巨蛋?
00:42 《歌劇魅影》來台演出正反評價吵什麼?
01:28 介紹音樂劇《歌劇魅影》
02:30 為什麼只願意代理《歌劇魅影》來台?
02:50 從「藝文消費市場」來看
04:47 為什麼只能選在小巨蛋作為演出場館?
04:59 從「成本結構」及「場館限制」來看
05:58 本日總結
07:03 換你來說:「藝文展演的場地會影響你買票的意願嗎?」
-
♡ 喜歡這個系列的話幫我們 #訂閱 #開啟小鈴鐺,並分享給不滿又是歌劇魅影朋友們!藝文領域的社群行銷以及推廣表演藝術的路上我們一起加油!
-
【 製作團隊 】
► 企劃 / 腳本:小波
► 攝影 / 剪輯 / 後製:明恩/Linya
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起關注每週二四 🔔原來藝文這麼有意思! //
合作邀約&業務需求請洽:givemeetfive@gmail.com

四幕劇結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美國最近遭逢「內憂內患」,疑似因為太早解封,導致Covid-19爆發第二波疫情,外加「佛洛伊德」事件釀成了全國示威潮,但美國總統川普似乎完全沒在怕,甚至急著宣布重啟競選活動,何必造勢呢?最後沒有出來投票的人都是支持你的人啊~好,不要歪樓。
總之呢,川普把首場造勢大會定在6月19日,辦在奧克拉荷馬州的城市「土爾沙」,結果消息一出立刻被戰翻。
首先,6月19日是美國Juneteenth「六月節」,也被稱作獨立日、自由日或解放日,是為了紀念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美國最後一個州也就是德州,宣布解放奴隸,這天被視為黑人民權里程碑。
而地點選在「土爾沙」更敏感。1921年5月31日,有一群白人至上主義者,跑去當時美國最有錢的黑人社區,號稱是土爾沙的「黑華爾街」,持槍濫殺黑人居民、搶劫燒毀企業和民宅,甚至開私人飛機轟炸,造成近300人死亡,這場大屠殺,是美國史上最嚴重的種族暴力事件之一。
這個時間地點對非裔美人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你川普己經被人家叫做白人至上的總統了,還一定要選在這一天去Tulsa造勢,是想要踢館嗎?如果是故意的,就是在人家傷口灑鹽,如果是不小心的,那也太白目了吧?如果是在台灣,簡直像選在二二八紀念日當天,跑去天馬茶房外面造勢一樣,不被罵翻才怪!
脫口秀名嘴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嘴爆川普的機會,被各界強烈抨擊後,川普團隊才同意延後造勢,把紀念日當天「還給非裔美國人」。相較於川普的「不知不覺」,現在許多歐洲國家從政府到民間,都出現反省蓄奴歷史、檢討西方文明的聲浪,在英國、比利時,跟蓄奴、種族主義沾上邊的雕像,紛紛被推倒。
這段剝削非裔的往事,不但是「貨出去、人進來、美國發大財」,甚至成為美國建國的基礎,我們今天就要翻開這本,恐怕連美國人自己都不太清楚,或根本就不想面對的美國蓄奴史。
(被忽略的美國蓄奴史|1619年白獅號揭幕)
距今400年前的1619年8月下旬,一艘英國海盜船「白獅號」,抵達當時的英國殖民地,維吉尼亞州的「康福特角」(Point Comfort),船上「卸下」20多名從葡萄牙奴隸船搶來的非洲裔戰俘,這些來自安哥拉的無辜民眾,被海盜拿來換取食物,成為第一批被賣到美國的黑奴,也開啟了美國長達246年的野蠻蓄奴時代。
奴隸買賣是「三角貿易」的主角。歐洲人把布匹、槍支和金屬鍋等貨品,拿到非洲進行買賣,換取在非洲大陸西岸抓獲的俘虜,再把這些俘虜運往美洲沿岸,這些被賣到西半球的非洲人,大多來自葡萄牙殖民地安哥拉。他們被迫從事苦力活,種植甘蔗、稻米、棉花和菸草等,美洲再把這些原物料賣到歐洲。
這龐大的共犯結構,涉及歐美非三大洲、交通業、銀行業,甚至宗教團體,教會「善款」來自奴隸買賣的黑心錢,連神職人員都蓄奴。
(被忽略的美國蓄奴史|奴隸待遇牲畜不如)
這些奴隸出發前會被葡萄牙人強迫受洗,改成基督教的新名字,抹去文化和背景。根據美國埃默里大學數據,從1525年算到1866美國廢奴隔年,大約有1250萬名非洲人被抓、送上了開往美洲和加勒比海的船隻,但其中只有八成六、也就是1070萬的男女以及兒童,在航程中倖存下來。
這些奴隸被捆綁,在甲板下擠得像沙丁魚罐頭,幾乎沒有水和食物,一旦生病就會火速蔓延開來,病死或是不聽話,就被丟進海裡。男性在海上必須做粗活,跳舞娛樂船員,常常被鞭打虐待,女性動不動就被性侵懷孕。古時候的交通可不像現在搭個飛機幾個小時就到了,當初哥倫布可是花了70天才從西班牙抵達美洲大陸,整段航程宛如人間煉獄。
這些非洲人上岸後,往往像牲畜一樣被暫時關在殺牛的「待宰室」或私人監獄,短則幾天,長達好幾週,然後直接在監獄裡出售,或是光天化日下進行拍賣。從河岸、路邊、火車站、小酒館到城市廣場,甚至法院和市政廳前的台階上,整個城市都是他們的拍賣場,歷史學家形容,奴隸拍賣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賣魚賣菜一樣,這麼的赤裸裸、血淋淋。
這些被奴役的人一無所有,完全不被當人看,而是一個可以用來抵押、買賣、贈與和暴力對待的財產,有些奴隸一輩子被賣了6次,妻離子散。奴隸不能合法結婚,也被禁止學習閱讀,更沒有法律地位,主人可以任意強暴或謀殺奴隸,不會有任何法律責任,奴隸生下來的孩子也還是奴隸,就像電影《自由之心》裡演的那樣淒涼。
(被忽略的美國蓄奴史|苦了奴隸富了商人)
許多美國人的財富都是透過買賣奴隸賺到的。從1820年代末期到1830年代,最大的奴隸貿易公司是維吉尼亞州的「富蘭克林」和「阿姆菲爾德」,在他們的全盛時期,每年可以賣出1000到2000名黑奴,等於一天成交3到5人,1846年富蘭克林去世時,他的財產價值高達71萬美元,等於今天的近2400萬美元,幾乎全都是靠賣奴賺來的黑心錢。
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奴隸拍賣,發生在1859年2月8日,為期兩天的拍賣,一口氣賣出436人,總成交價30萬3850美元,奴隸販子賺飽飽,但這場拍賣被歷史學家稱作「哭泣時刻」。
(被忽略的美國蓄奴史|奴隸建立美國經濟)
這群被奴役的人十分百搭萬用,拓荒、農耕、甚至打仗都用得上,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幫忙開墾殖民地,獨立戰爭後又幫忙建立新的國家。
當年棉花的地位,就像20世紀的石油一樣,從衣服到醫療用品,到處供不應求,誰掌握了棉花,就掌握了經濟命脈。美國獨立戰爭後,棉花產量迅速增長,1793年美國人發明了「軋棉機」,棉花去子效率提高50%,讓主要棉花產地美國「深南」部,對棉花奴工的需求暴增,當時棉花佔美國所有出口商品的一半,全球66%的棉花都是來自美國。而把棉花運到北部紡織廠的鐵路,也是這些奴隸鋪的,進一步推動了工業革命。
雖然1808年國際販奴禁令上路,但因為他們不能再從國外進口新奴隸,只能境內交易,反而導致美國境內奴隸貿易的蓬勃發展。當時北方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程度較高,對奴隸需求量沒那麼大,反觀南方各州需要大量奴隸種植棉花,腦筋動得快的商人,開始做起奴隸南北交易,轉手獲取暴利,甚至把奴隸拿去銀行抵押貸款,銀行又把奴隸抵押打包成金融商品,賣給紐約或倫敦的銀行家,為北方和南方白人,都創造巨大財富。
專家統計,在1860年南北戰爭開始前的蓄奴高峰,美國境內400萬奴隸帶來的產值高達35億美元(1050億台幣),超越所有製造業和鐵路的總價值,是整個經濟中最大單一資產,這些靠剝削奴隸得來的錢,不但幫美國還清戰爭債務,還為美國資本主義打下基礎。
雖然南北戰爭後的1865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憲法第13修正案,全美正式廢除奴隸制,但155年來,美國以白人為主流的政權,對待非洲裔的方式,仍然飽受批評。
誰沒有黑歷史呢!正對歷史是為了讓同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要知道,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週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美蓄奴建國 #美國黑歷史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四幕劇結構 在 禁室不禁話- 三幕劇結構有一種劇本創作「 套路」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的最後一個階段則用於描述主角的抗爭高潮,最終實現(或無法實現)他/ 她的目標,表現故事的最終結果。 三幕劇具體結構如下: 第一幕,或稱開端( The set up ) 一個 ... ... <看更多>
相關內容
四幕劇結構 在 【大同影創電影小教室】 #1三幕劇結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大同影創電影小教室#三 幕劇結構 一齣好電影的關鍵元素,就是具備一部設計精良耐人尋味的好劇本,劇本的脈絡鋪陳說穿了也就是編劇導演說故事的方法 ... ... <看更多>
四幕劇結構 在 [普雷]巴斯光年,失敗的三幕劇,無用的第一幕。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文長慎入,內有大量「盡量嚴謹」但無聊的論述。
三幕劇在現代電影理論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要素。當然不能把現代電影完全簡化為
三幕劇的形式,可一個電影劇本的失敗(或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往往跟三幕劇結構出錯
有著難以割捨的原因*1,所以我們就從三幕劇的結構看看:巴斯光年在劇本上到底做錯了什
以下有雷
第一幕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
第一幕在現代電影理論中,它給觀眾有一個對電影基本的認知架構,明確或晦澀的指
出主角的價值觀、與次要角色的關係、以及日常生活對主角的影響,更重要的,將結局藏
在開頭*2。籠統的說,就是鋪陳。這個鋪陳的目的在於其後衝突的第二幕與宿命的第三幕
,觀眾能與角色貼合,理解他們的信念,感受他們的痛苦,讓冷漠觀察的上帝與被命運之
手擺布的主角站在同一個高度,最後觀眾與主角一起走向無可避免的結局。至此,從第二
幕開始,孤獨的主角漸漸轉變,在電影中成為了觀眾的「主角們」,每個人在他身上感受
到了勇氣、決心、悲傷或憤怒。影廳一片寂靜,幾十雙炙熱的雙眼緊盯著散發人性光輝的
銀幕。觀眾們素昧平生,可是他們卻在此時感受到了同樣的意念與情緒,將心中一部分的
自我投射到主角身上;幾百個南轅北轍的人生,在主角身上找到了屬於他們的最大公約數
。*3
《巴斯光年》在第一幕中的所有鋪陳,在後面的二三幕都沒有發生效用,頂多只有做
到從第一幕「不相信同伴,只相信自己」到第三幕的「相信同伴,相信自己」,換句話說
,僅僅只有做到「將結局藏在開頭」的功用,這樣的改變是否能令人信服?我們將接在第
三幕討論。我先闡明它在第一幕中所沒有做到的部分。
從第一幕開始,我們不明白主角的態度,只能隱約感覺出他是個完美個人主義者,卻
不知道這種性格從何而來。他所犯下的錯似乎也沒他想的那麼嚴重,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生
活的也不錯。我們沒有看到藤蔓對人類造成足夠大的威脅,昆蟲沒有使他們發出響徹人心
的恐懼。*4換句話說,他的日常生活沒有加強他的價值觀──帶人類回家是他的使命,可
他搞砸了。我們看到的好像只是一個不小心打翻飲料的小孩,執拗的對著牆壁生自己的氣
;卻不是一個戰士,因為自己的過錯葬送了同伴的性命,而後飽受罪惡的折磨,成為一個
絕對完美主義者。《馬克白》中的弒君之罪為何如此撥動心弦?因為他的罪名足夠大,愧
疚可以與之相稱。
而另一個給予他信念的戰友(老霍松)在第一幕甚至沒有和他有著深刻的互動*5,只
有每次四年飛回來一個關門道別的畫面。甚至就連她都勸巴斯放棄飛行,不要再白白浪費
四年的時間。這造成的結果是甚麼?我們只有看到一個一意孤行的聖茹斯特,固執地認為
自己才是全人類的救星;而不是盜火的普羅米修斯,將世界的希望扛在自己的肩上。使命
與意志沒有透過外在人物關係表現出來,也沒有精湛的演技傳達巴斯的崇高理念,換來的
就是觀眾的不買單。
最大的敗筆,就是第一幕中所有的角色──除了白襪──有出現在第二幕之後。這導
致觀眾根本就不知道這新來的搞笑三人組的功用,對他們也沒有任何連結與情感(相信我
,就算第二幕出現的其中一人是菜鳥,也會比三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好)。第一幕的鋪陳就
是為了衝突的第二幕以及宿命的第三幕,可《巴斯光年》卻完全捨棄了它的第一幕,就像
是在高雄建好了地基,卻在台北蓋了房子。要從頭認識這些人,可是卻已經沒有時間讓觀
眾理解!那怎麼辦?只好強行將他們送入衝突之中,而且為了方便理解,三人組只能是一
張白紙,他們沒有胡迪對巴斯光年的忌妒、沒有蛋頭先生的憤怒還有彈簧狗的機智。沒有
時間,只能隨意的剪裁人性中最普遍的特質當作是他們的特質(甚至不能是負面的特質)
,而這樣的做法令這三個角色完全沒有魅力,塑造出一個無聊且愚昧的同伴,目的就只是
讓衝突發生,可作用卻是讓觀眾腦中風。
以上種種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情節上的拖沓,觀眾無法投入情感,第一幕冷眼旁觀的
上帝到第二幕仍是冷眼旁觀!或許有激昂的觀眾或有類似經歷的人們能夠與巴斯產生連結
,可它終究沒有達到它在第一幕所要達到的目的──成為大多數人的最大公約數,並為接
下來的旅程鋪墊好無可避免的終點。
我原本想全部一起寫完,可是後來發現實在是寫得太長了,二三幕下次再寫。QQ
註1:《故事的解剖》中羅伯特說的很清楚,除了藝術片,所有的劇本都是從經典劇本(
三幕劇)演變而來。
註2:《導演筆記》:「要了解結局其實就藏在開場。」
註3:現在的創作者為了加快進入連綿不斷刺激衝突的第二幕,往往會犧牲第一幕鋪陳角
色塑造世界的時間,導致人們對主角失去了連結,只剩下視覺上的衝擊和配樂造成的廉價
情緒。當然這不能怪他們,因為電影三幕劇的時間分配本來就是好萊塢根據心理學所架構的
理論,觀眾越來越對平庸的鋪陳失去興趣,他們也只能加快進入衝突的腳步。可高明的創
作者能夠適應這個調整。
註4:我知道這是部闔家觀賞的電影,上文只是舉個極端的例子,以用來解釋為何我們感
受不到日常生活如何影響巴斯的信念。
註5: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老霍松是同性戀,若她不是,那麼巴斯可能會因為愛情而與老
霍松有強大的連結,這樣的連結更可以加深巴斯的信念以及他想送愛人回去見家人的決心
。可是編劇將她認定為一個同性戀,在此之上卻沒有想其他情節來加深他們之間的關係。
再次重申:我不是反對老霍松是同性戀,我反對編劇將她設定為同性戀卻懶惰的不創造異
性戀與同性戀之間的深刻情節。要嘛懶惰的使用異性戀愛情因子、要嘛勤奮的設定同性戀
並創造新的典範,可是不能懶惰的甚麼都不創造卻要使用過往未曾使用的設定。
最近開始試試看定期寫影評,有興趣可以進來看看。
https://www.facebook.com/ignorantfilmrevie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198.47.8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55816772.A.D07.html
行銷的for what某方面來說與經典劇本的原則相符,但是與反劇本和無規則劇本不符。
眾看電影,之後分析民眾的觀後感,最後得出三幕劇30+60+30(分鐘)是最好的觀影體驗。
可是最近的趨勢第一幕往往是在15分鐘左右甚至更短,因此我逆向回推應該是觀眾越來越
不喜歡(沒有耐心)在第一幕的鋪陳,好萊塢劇本便開始縮短第一幕的時間。
我不確定這有沒有專門的心理學名詞,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說一開始的電影三幕劇是30+60
+30不是隨便架構的,是經過心理研究後他們認為的最佳時間分配。
以上論述是以120分鐘電影為例。
補充一點,是我的疏失,在註3的心理學應該說清楚是「三幕劇的時間分配」而不是三幕劇
,三幕劇從希臘時代就已經出現。剛剛回頭想了想,發現應該是我的文字表達不周導致雙
方認知有誤。ㄅ歉啦,已經補充了。
※ 編輯: u6vmp1756 (60.198.47.88 臺灣), 06/24/2022 19:37: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