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美國的好萊塢,或許也聽過印度寶萊塢。這些都是流行文化中電影工業很重要的生產地,也象徵了我們大眾娛樂文化的來源。但是你聽過非洲奈及利亞也有一個「奈萊塢」嗎?2006年的奈及利亞一週可以生產40-60部影片,雖然在亞洲的我們很少看到這些非洲電影,但是它們的數量以及對非洲流行文化以及地方娛樂產業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有趣的是,奈及利亞以及鄰近的迦納,電影的製作在90年代以後並不是傳統的由製片方找導演、編劇、演員來拍攝,最後剪輯成為電影後才到院線上映這樣的模式。90年代以後,奈及利亞與迦納的電影大多是由錄影帶電影構成,導演本身即為製片、編劇甚至是演員,以比較簡單的方式拍攝、剪輯後直接發行錄影帶,電影院院線上的電影就是直接播放這些錄影帶電影而成。一方面,簡單的製品與拍攝流程能夠讓製作電影與播放電影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從而增加從業人員的數量;另一方面,拍攝的內容與題材無需經過製片方對於市場以及主流保守價值觀的控制,而是可以由導演構思能夠直面市場與觀眾的題材。因此,非洲文化價值、巫術與文明、性別與宗教、魔鬼與救贖這類型的電影主題,就成為了市場上最受到歡迎的影片。可以說,在這個模式下,大眾文化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資方、製作方所製作的電影,反而成為了推動電影製作最大的動力,從而形塑了一個特別的,不同於美國與印度的電影流行文化。
—————————
2007年,旅居美國波士頓的義大利裔導演法蘭柯.薩奇(Franco Sacchi)在TED演說中,講了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這則故事不僅著墨於小人物的謀生奮鬥,還將親情、愛情、生活、政治、社會、懸疑、巫術等豐富多樣的當地文化與日常敘事,從現實面轉化為視覺影像,成為眾多電影人的夢想,以及廣大市井小民的影視娛樂。同時,更撐起一個非洲大國的世界級影像產業架構。
在薩奇導演的眼裡,這是一個充滿希望、靭性與魔力的故事。
薩奇說,當時,他在報章財經版讀到一篇關於「奈萊塢」(西非洲奈及利亞電影工業)的故事,發現這是一個能讓出生於東南非洲尚比亞的他,終於有機會改變大眾對非洲刻板印象與認知的好時機。對於能夠述說非洲的電影故事,他感到非常興奮。
2005年,薩奇執導了一部關於奈及利亞電影產業的紀錄片《這是奈萊塢》(This Is Nollywood),獲得阿布賈(奈國首都)電影節的觀眾獎,並在全球多個電視頻道與影展中播出。2007年,他因這部紀錄片受邀進行TED演說,席間播放了6分鐘的精彩紀錄片剪接。
和薩奇一起掌鏡的良師益友,同時也是國家地理頻道資深攝影師和作者羅勃.卡普托(Robert Caputo)告訴薩奇,以他25年的非洲工作生涯,還沒看過這麼充滿希望又這麼好玩的故事。卡普托所說的希望與好玩,就是現今全球第二大電影產業「奈萊塢」,一個由下到上、從最基層到高端社會所形塑出來的自發性庶民崛起經濟。
2006年,奈及利亞影視產業一年拍攝2,000部影片,每週約產出40到50部,影視人員個個自信滿滿,不僅對自己職業生涯,對電影工作,或對未來前景,都充滿著熱情、希望與自信。
許多製片當年是從當銷售機器設備的小販開始的。他們一開始的問題是:該如何讓更多人來購買店裡販賣的錄放影機?若要人們購買機器,就需有其用途,機器用於播放影片,那民眾有影片看嗎?該先有影片?還是先有機器?或該讓更多人們擁有觀看影片的嗜好與習慣?
於是,一些影視器材商家開始自行籌拍影片。除了自導自演、找親友孩子當臨時演員、學習製片外,也將拍攝完成的影片直接放在店裡販售。這些市集裡的器材商搖身一變,開始成為電影產業人員。
再苦悶也要生活,再無奈也要有希望,再無助也要大笑,因為生活再怎樣,都得咬牙過下去。多數國家以為電影是拍給有錢有閒的人或者文青,或者為了美感教育、生命教育等理由來觀賞的,但「奈萊塢」電影的崛起,不過就是平民百姓為了討生活、過生活,在最苦時期,所創造出來的最大夢想與庶民經濟。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7/article/1092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寫藝人間:漢寶德談書法藝術」新書介紹 專訪主編: 黃健敏 (Jiahn Min Huang) 內容簡介: 台灣談美第一人‧漢寶德 暢論書寫之樂, 剖析當今書法之繁花百態、侷限與因應對策, 書法藝術深度反思專文首度集結! 「中年之後,自度一生志業大抵不過如此,開始思...
如何推動美感教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年版-幼兒美感教育怎麼教?】
5大美感教具帶你輕鬆玩出幼兒美感體驗 !
幼兒美感教育是近代國內、外幼教的顯學,
學者及老師們主張兒童從幼兒園時期就可以開始培養幼兒美感。
教育部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則推動「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之美感教育。但,到底什麼是幼兒美感教育呢?幼兒美感教育的好處跟目標是什麼?身為父母,我們又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美感?
國外早就開發了很多有趣好玩的美學玩具
玩具腦 玩出聰明腦 - ToyBrains.com
有著幫孩子找各種STEAM的使命!
點進文章裡看看
幼兒美感到底怎麼從玩中培養
哪些產品可以幫助父母帶著孩子玩美感?
從0到1循序漸進的為孩子累積「美感存款」,培養幼兒美感,讓他們發揮與生俱來的創意及想像力!
⬇️點進文章看更多⬇️
https://tw.toybrains.com/blog/le-petit-royal
如何推動美感教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圖書館兒童專區是為兒童設計
#應符合兒童需求友善親子
#找出解方設計所有人都自在的空間
#看看波蘭🇵🇱荷蘭🇳🇱英國🇬🇧瑞典🇸🇪怎麼做
圖書館裡標示著「兒童專區」的地方,家長唸繪本給孩子聽,卻常常被打斷,被館員要求「必須小聲再小聲」;設計活潑要給兒童「輕鬆讀玩」的空間,孩子卻被要求只能輕聲細語及安靜閱讀。
這些都是台灣圖書館的日常。
多數圖書館缺乏親子友善空間,讓孩子無法自在閱讀;少數圖書館雖然在建築設計中已把納入親子友善概念,設置專屬兒童區,卻仍然受到台灣傳統對圖書館「安靜」的想像束縛,在實務中產生許多矛盾的「禁止規範」。
#國外圖書館的兒童專區
#設計突破空間 #友善突破規制
感謝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和民眾提供許多國外的友善案例,挑選幾個分享給大家參考(如附圖)。
🇵🇱波蘭 克拉科夫省立圖書館明確看見兒童和大人的不同需求,分出兒童閱覽室,並分別設有「適合邊玩邊讀及親子共讀」與「適合放鬆閱讀」的兩種空間,符合不同孩子的需求。
🇳🇱荷蘭 代芬特公立圖書館設有舒適的兒童閱覽區與繪本空間,圖書館內的樓梯旁另外設置兒童可踩踏的小區域,適合讀累想走動一下或是尚在培養注意力、難以久坐的孩子。是個兼顧美感與實用,讓孩子可以適度伸展的空間。
🇬🇧英國 倫敦國家詩集圖書館 兒童角落,大大的標示宣告這是「給孩子們的房間」,家長孩子可以席地而坐,也不擔心滿地的書會被館員白眼。
🇸🇪瑞典 斯德哥爾摩市Kulturhuset Stadsteatern兒童區,孩子可以躺在懶骨頭上,像在家一樣輕鬆閱讀。
#閱讀向下紮根
#友善圖書館不可或缺
#空間設計是打開友善的鑰匙
給孩子一個能夠從小就自在閱讀的友善環境,是推廣閱讀重要的元素。
前幾天趁著質詢文化部的機會,我特別跟李永得部長討論台灣的圖書館要怎麼更加親子友善、兒童友善。
過去台灣在推動兒童友善環境時,常常會遭到誤解,認為是要求「每個地方都要讓孩子大聲講話、吵鬧、跑來跑去、家長丟包都不管」。
但其實重點是在於空間如何「設計」,讓各種不同族群,一般民眾、家長、孩子在空間中都能得到滿足和照顧,就能友善共融。
舉例而言,依照不同年齡需求,對閱讀空間進行「細緻化的分區及專門規劃」。
圖書館除了依照書籍、多媒體種類區分外,閱覽空間也可按照不同需求進行分區,像台灣很多圖書館都已因應「討論」的需求,分出偏向安靜閱讀的閱覽區,以及可互相交流的討論區。
同樣的概念,運用在親子及兒童友善,閱覽空間也可再細分為「成人」、「青少年」及「兒童」閱覽區,甚至是「幼兒」閱覽區;後兩者又可包含輕鬆閱覽區、親子共讀區、繪本活動區等空間。
一旦空間有所設計區分,孩子就能選擇自在且開心的閱讀區域📖。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的分區絕對不是強迫分類,而是讓每個人可依自己「不同時間」的需求找到適合的區域(孩子有時想要和家長一起閱讀,有時想自己閱讀都可以),這是共融「友善空間」真正的實踐。
#台灣已簽署兒童權利公約
#空間改變 #思維更要改變
#一起努力追上兒童友善的國際趨勢
兒權公約除了保障兒童「自由且充分參加」文化活動的權利外,一般性意見也提到,所有年齡和地區的兒童都擁有此權利,對此政府應主動提供更細緻化的專門活動及規劃。
我也和文化部李部長說明,圖書館的改變不能只停留在硬體建設,也要包含管理思維的更新,所有兒童空間的管理者,應以兒童權利公約的規範及精神為基礎,認識親子友善的規劃方式及重要性,引導民眾更加認識親子友善的真正意涵,不會因誤解或遭受批評就扭曲原本的親子友善規劃。
#感謝文化部承諾推動
#落實圖書館親子友善
我在質詢時向文化部李部長提出三點建議,希望文化部會同教育部一起:
❶盡快盤點全台公立圖書館親子友善空間現況。
❷諮詢相關專家學者,擬定相關指引及專案。
❸獎勵及督導圖書館盡快落實親子友善空間。
感謝部長現場立刻承諾,將和各地文化局討論改善,逐步落實。
當我們一再強調文化閱讀要從小扎根,親子友善自然需要更加落實;我會持續追蹤,大家有什麼好案例也歡迎跟我分享🙏,一起讓友善環境化為文化閱讀紮根的沃土🌱
補充說明:
圖書館本來是教育部主管,但,現在許多縣市改歸文化局。當天質詢時,我有說明此點,以及要請文化部長協助處理的原因。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如何推動美感教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寫藝人間:漢寶德談書法藝術」新書介紹
專訪主編: 黃健敏 (Jiahn Min Huang)
內容簡介:
台灣談美第一人‧漢寶德
暢論書寫之樂,
剖析當今書法之繁花百態、侷限與因應對策,
書法藝術深度反思專文首度集結!
「中年之後,自度一生志業大抵不過如此,開始思考養生之道,以便輕鬆地度過老年。我想到了書法。」——漢寶德
向來「揮如椽之巨筆書寫人間」,台灣現代建築名家漢寶德年近六十轉而「舉輕若重」執起毛筆,成為書法界的新鮮人,從此一頭栽進書法的桃花源,更於七十四歲舉辦了生平的首度書法展「寫藝人間」。卻也在這段歷程中,體察到中國書法老化的窘境,並做出種種反思及建言,諸如:
書道的創新是否等同於拋棄傳統技法?
書法該如何融入民眾的生活,而非滿街刻板又缺乏美感的臨摹?
饒富藝術美感又易寫的草書為何始終無法流行?
兼談篆刻印章之美,
以及書法藝術家董陽孜的時代精神及魅力所在。
本書做為漢寶德一生書法藝術歷程的完整集結,從中除可感受漢寶德先生的藝術涵養與率真性情,更是書法愛好者、美育推展者的最佳參考書,一起跟著美藝生活家漢寶德,隨意運筆,從心挖掘書寫之樂境泉源。
作者簡介:漢寶德(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