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蠵龜 ◎ 利文祺
⠀
當世界發明了燭火
驅趕了黑夜,遠古的文明擴張
豎起宮殿,高樓,遊樂園
並佔領了這座灘頭
⠀
銀色浪花規律地拍打
就像生命去而復來
在這夏季,牠萬里洄游
來到記憶中的灘上產卵
⠀
之後牠們破殼而出
睜眼看見燦爛的天空
在這熙攘的海灘,牠們伸出
手腳展開第一次旅程
⠀
順著趨光的本能
爬向草叢,爬向港口,爬向大街
像無知的勇士身披鎧甲
躲避駛來的大車,人群的腳
⠀
牠們猜想有光的地方
必有神,必有海洋,必有家鄉
有在極地伸展雙翼的鯨魚
有水母和開花的珊瑚
⠀
牠們看見迷航的飛鳥
衝撞、踉蹌跌落,作息失調的路樹
在這場迷幻的舞會
海潮呼喚喚越來越細微
⠀
此處越來越危險
牠們以為大海就在最明亮的那端
在夜的盡頭緩慢前行
牠們的眼睛燃燒⋯⋯
⠀
--
◎作者簡介
利文祺,政治大學經濟系學士,愛丁堡大學比較文學碩士以及漢學碩士。目前就讀於蘇黎世大學漢學所博士班。專攻楊牧文學與台灣詩。與Colin Bramwell參與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的楊牧譯本《心之鷹》,並以楊牧翻譯贏得二零一八年英國比較學會的John Dryden翻譯首獎,其他翻譯包含零雨、孫維民、陳克華等英譯,將於英語雜誌或詩選中出版。著有詩集《文學騎士》、《哲學騎士》、《划向天疆》。與黃岡、神神編有《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志詩選》。
--
美術設計:林宇軒
--
#生態詩 #利文祺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07.html
林宇軒博士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四月二十一大埤湖 ◎陳義芝
最後一天
父親坐在湖邊
之後就進了醫院
湖水滿漲,那一天
前所未見的清澈
父親許久不看山水的眼光
隨一隻白鷺鷥而起落
我問喜歡坐家裡還是這裡
他說這裡
最後一天我陪父親吃飯
在湖邊的咖啡館
一口一口地餵,他像嬰兒張著嘴
不說什麼話
也不想匆匆就離座
那日的鰻魚飯不錯,他全吃了
一口一口又喝下南瓜湯
等咖啡上桌,父親說自己來
他用顫抖的唇去接
假牙在嘴裡發出格碰的聲音
那日的陽光不錯
我說爸去湖邊散個步吧
腳走起來木楚楚地,父親回答
扶桑和杜鵑開在兩旁
山坡是如癡如醉的桃紅山芙蓉
更遠,一樹紅葉獨立在晚春
一人持長竿拋長線到湖心
最後一天
不知父親看的是什麼顏色
沈默的他留住什麼樣的聲音
那日的陽光不錯
傍晚天色卻將陽光收了回去
最後一天
我背起父親
走向停車的地方
後記:
四月二十一日偕紅媛陪父親至內湖「碧湖公園」。碧湖原名大埤湖,父親面對著湖多次問:「這個湖叫什麼名字?」第二天他就住進醫院。五月二十日辭世。
--
◎作者簡介
陳義芝,詩人、作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畢業,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博士。主編《聯合報》副刊十年,並於輔大、世新、東吳、清大、臺藝大、臺大等校兼任教職。其後於臺灣師範大學專任,講授現代詩、文學批評、臺灣文學等課程。曾擔任大考中心研究計畫研究員、高中國文課本編輯委員、考試院典試委員。著有詩集、散文集及詩學論著二十餘種。曾獲中山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推薦獎、中興文藝獎章、榮後基金會臺灣詩人獎。詩集有英、日、韓譯本。
--
◎小編林宇軒賞析
面對「自己的病」和「他人的病」,我們的心態上會有什麼不同?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四月二十一大埤湖」為題,看似寫景實則抒情,這種不隨意丟出情緒的書寫手法,往往在平實中更顯情感的真摯。
第一節詩人寫到:「最後一天/父親坐在湖邊/之後就進了醫院」像是旁白般交代事情的概要,為整首詩進行客觀的事件陳述。父親在隔日進了醫院,所以這首詩是詩人「追憶」當時的情景。小編在閱讀時,覺得這首詩比起「面對生病」,更像是一種「道別」——和自己的道別。父親就是一部份的自己,而在今日過後就再也無法回頭。
詩中對於「病」沒有過多著墨,因此父親是罹患什麼病症而必須住院我們不得而知,詩中甚至沒有寫出兩人過去多麼偉大或值得紀念的往事,只是記錄當下一些簡單而平凡的生活日常;正因為過去與當下的「簡單平凡」在未來「病」的對照下,讓這些「平常」更加地「難得」。
脫離個人情感的書寫方式去觀察,呈現出畫面感而不進行過多解釋,讓讀者從中去自行體會,相較直接告訴你「我感到悲傷」、「這是多麼令人感慨的事情」,詩人選擇「節制地」表達,讓文字的力量更為強大。
本週的責編文中提到「疾病總是不請自來」,我們要用怎麼樣的心態去面對身旁的「病」,是至關重要的事情。人有悲歡離合,如同月有陰晴圓缺,我們永遠無法避免,生老病死等人情世故總是出乎於我們意料之外。因此,體悟「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的精神,調適自己的心境去應對,才能夠活得更加自在從容。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陳義芝 #大埤湖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父親 #醫院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28.html
林宇軒博士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螞蟻上樹 ◎若爾.諾爾
婚後不到三個月,他就想念母親的拿手好菜:螞蟻上樹,於是妻特地下廚準備他心愛的菜餚。
他們在樹下安靜地吃著螞蟻,這時母親打電話來,他握著聽筒,螞蟻順勢爬入他的耳朵,爬進喉嚨,再進入食道。
掛線後,他失去胃口,不知怎的吐了一地的粉絲,俯身一看,竟然是媽媽的白髮在地上蠕動。妻趕緊來清理,粉絲迅速在他和妻之間往上攀藤,築起一道半透明的竹籬。周圍都是螞蟻,妻說:「我們搬家吧!」
他望著妻,滿腹的螞蟻在騷動。
◎作者簡介
若爾.諾爾。企業管理博士,任職於美國西北大學,執教營銷策略服務業務管理課程。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版主。年少時期開始創作,曾與出版合集《花開陽光好》,與詩人李長青共同編選《躍場:台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於2018年出版個人散文集《半空的椅子》。
◎小編 Y 賞析
在本月的主編文中,我們曾經提到:「雖然20世紀散文詩就開始蓬勃地發展,但在近期《躍場:台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的出版、逐漸成為學者研究的主題後,「散文詩」才有逐漸明朗的趨勢。」,躍場的原意為山路上的避車空間,因此散文詩作為一個似乎介於散文與詩的文類,岔出了種種超現實和現實的聯想,也得以在模糊地帶中兼容了兩者的美感,並保有更多自由揮灑的空間。
而作為本書編者,同時也是具有野心的散文詩寫作者的若爾.諾爾,其散文詩自然也有獨特的張力。首段詩人只引入看似平凡的開頭,在「他們在樹下安靜地吃著螞蟻」才開始切入正題。詩人用母親、懷念的菜色螞蟻上樹出發,又同時點出了螞蟻看似細碎平常,卻又十分幽微的控制意象。進一步將粉絲與白髮扣合,以超現實又冷靜的筆法點出母親對已婚兒子的控制慾與婆媳之間的隱隱爭鬥。在短小的篇幅中,除了異想的手法以外,若爾.諾爾對畫面與時間感的形塑也十分熟練。詩中自成一個精巧的文字迷宮,等待觀者的層層挖掘。
看似簡潔如懸浮半空的微粒,也像滿腹的螞蟻在騷動。
--
美術設計:林宇軒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若爾.諾爾
#散文詩 #螞蟻上樹 #小編覺得很好吃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