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動物們】
#德國
#動物園故事
#鑑往知來
#木馬文化
一直以來,中文的出版市場鮮少出現以歐美動物園為主體的譯作(日本、擦邊的倒是不少),就算有也只是英語系國家的寥寥幾本,對於想了解歐洲地區動物園的人來說,多半只能通過介紹行業歷史的作品來瞭解仍處於「活體博物館」階段的歐洲動物園,但那些故事,對於我們來說難免太過遙遠,並且缺乏作者或者書中人物對於動物園的「想法」,而那正好是重點描述動物園的作品中,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要素
動物園行業的發展歷程中,各單位絕不是一夕之間就變得「現代化」,相反的,是在數十年的過程中吸收許多不同來源的思維並慢慢壯大的,各大動物園的園長以寫作的方式將自己的經驗、願景傳遞到整個行業乃至社會之中,現有的動物園體系才得以成型。除了先前曾經介紹過的Durrell( https://tinyurl.com/y3gqncz3),蘇黎世動物園的Hediger以及法蘭克福動物園的Grzimek等重量級園長也都各自利用空餘時間將自己的理想透過文字傳播出來。而這次要重點介紹的作品,雖然不是由園長本人撰寫,卻通過整合故事的方式把當年德國動物園們爭奇鬥艷的歷史與蘊藏其中的思考、策略給妥善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分裂的動物們:隔著冷戰鐵幕的動物園生存競賽,揭露東西柏林不為人知的半世紀常民史》(博客來連結: https://tinyurl.com/y5d7qn2p)是作者Jan Mohnhaupt通過多年來對柏林的兩座動物園採訪、研考後,藉由東西柏林動物園的生存戰爭,鮮明描繪了一個分裂的德國、一群分裂的柏林人的歷史側寫。在書中我們能讀到當時的動物園如何從戰爭的摧殘中復甦、園長們如何絞盡腦汁的吸引更多遊客、人民如何被克瑙屈克(Knautschke)這隻德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河馬所吸引,而現在響噹噹的萊比錫動物園又是如何在東西柏林兩座大山的陰影下一步步茁壯的,許多現代動物園中習以為常的「現況」也在這段歷史中悄悄成型。簡單來說,雖然當成單純的歷史故事書也相當好看,但《分裂的動物們》遠不只是那麼簡單,它可說是所有對動物園感興趣的人鑑往知來的重要工具。
台灣的動物園一路走來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出版物,張夢瑞的《動物園趣話》以及楊健仁的《台北動物園的動物鮮事》都是讓我們了解九零年代及之前台北動物園發展的歷程與思考。而陳寶忠前園長所寫的《動物園的故事》加上溫馨和諧、邁向卓越兩本《園長週記》,更是匯聚了他在動物園方面的豐富經驗,從行業理解到不足、改進方向悉數呈現。《園長週記》裡頭寫到的許多思考是我們現今仍然無法解決或者面對的問題,但如果有更多人能通過閱讀書中文句縮短到達相同狀態的歷時、站在園長的肩膀上放眼未來,我們的動物園是不是更有機會跟現在不一樣?
《分裂的動物們》是一本難得的好作品,想當初我還在懊惱德文看不懂、第一個翻譯的日文又不夠精通,只得冷靜下來等待英文版問世的時候,木馬文化聯繫專頁說即將推出中文版,我內心可說是激動的無以復加,甚至有些感動,期待他們在將來能為中文使用者爭取來更多好書。
附圖來自http://theelephantgate.weebly.com/the-war-comes-to-the-zoo.html
為書中有提到的1945(一說1943)年西柏林動物園因為二戰毀損,不得不將鯨頭鸛養在家中浴室的經典照片,可以看出對墊料的運用已經相當純熟。
爭奇鬥艷英文 在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分裂的動物們】
#德國
#動物園故事
#鑑往知來
#木馬文化
一直以來,中文的出版市場鮮少出現以歐美動物園為主體的譯作(日本、擦邊的倒是不少),就算有也只是英語系國家的寥寥幾本,對於想了解歐洲地區動物園的人來說,多半只能通過介紹行業歷史的作品來瞭解仍處於「活體博物館」階段的歐洲動物園,但那些故事,對於我們來說難免太過遙遠,並且缺乏作者或者書中人物對於動物園的「想法」,而那正好是重點描述動物園的作品中,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要素
動物園行業的發展歷程中,各單位絕不是一夕之間就變得「現代化」,相反的,是在數十年的過程中吸收許多不同來源的思維並慢慢壯大的,各大動物園的園長以寫作的方式將自己的經驗、願景傳遞到整個行業乃至社會之中,現有的動物園體系才得以成型。除了先前曾經介紹過的Durrell( https://tinyurl.com/y3gqncz3),蘇黎世動物園的Hediger以及法蘭克福動物園的Grzimek等重量級園長也都各自利用空餘時間將自己的理想透過文字傳播出來。而這次要重點介紹的作品,雖然不是由園長本人撰寫,卻通過整合故事的方式把當年德國動物園們爭奇鬥艷的歷史與蘊藏其中的思考、策略給妥善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分裂的動物們:隔著冷戰鐵幕的動物園生存競賽,揭露東西柏林不為人知的半世紀常民史》(博客來連結: https://tinyurl.com/y5d7qn2p)是作者Jan Mohnhaupt通過多年來對柏林的兩座動物園採訪、研考後,藉由東西柏林動物園的生存戰爭,鮮明描繪了一個分裂的德國、一群分裂的柏林人的歷史側寫。在書中我們能讀到當時的動物園如何從戰爭的摧殘中復甦、園長們如何絞盡腦汁的吸引更多遊客、人民如何被克瑙屈克(Knautschke)這隻德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河馬所吸引,而現在響噹噹的萊比錫動物園又是如何在東西柏林兩座大山的陰影下一步步茁壯的,許多現代動物園中習以為常的「現況」也在這段歷史中悄悄成型。簡單來說,雖然當成單純的歷史故事書也相當好看,但《分裂的動物們》遠不只是那麼簡單,它可說是所有對動物園感興趣的人鑑往知來的重要工具。
台灣的動物園一路走來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出版物,張夢瑞的《動物園趣話》以及楊健仁的《台北動物園的動物鮮事》都是讓我們了解九零年代及之前台北動物園發展的歷程與思考。而陳寶忠前園長所寫的《動物園的故事》加上溫馨和諧、邁向卓越兩本《園長週記》,更是匯聚了他在動物園方面的豐富經驗,從行業理解到不足、改進方向悉數呈現。《園長週記》裡頭寫到的許多思考是我們現今仍然無法解決或者面對的問題,但如果有更多人能通過閱讀書中文句縮短到達相同狀態的歷時、站在園長的肩膀上放眼未來,我們的動物園是不是更有機會跟現在不一樣?
《分裂的動物們》是一本難得的好作品,想當初我還在懊惱德文看不懂、第一個翻譯的日文又不夠精通,只得冷靜下來等待英文版問世的時候,木馬文化聯繫專頁說即將推出中文版,我內心可說是激動的無以復加,甚至有些感動,期待他們在將來能為中文使用者爭取來更多好書。
附圖來自http://theelephantgate.weebly.com/the-war-comes-to-the-zoo.html
為書中有提到的1945(一說1943)年西柏林動物園因為二戰毀損,不得不將鯨頭鸛養在家中浴室的經典照片,可以看出對墊料的運用已經相當純熟。
爭奇鬥艷英文 在 Devin, Traveling the Edge of the World w/ styles. 漫步世界的特色旅行者,戴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揹起輕便行囊,偕旅友從河內、大叻到胡志明,一週時間,從副熱帶的溫涼、到高原的冷風,最後到熱帶的午後雷雨。每日穿梭在不同膚色髮色語言的人群之間,英文、拉丁文、法文、韓文、日文、中式中文、馬來西亞中文、台式中文,我豎著耳朵,聆聽世界的不同角落。
在這個年輕朝氣、混亂無章的國度裡,聽似陌生的越南文,卻與閩南話(河洛話)分享極其相似的文化根源及發音。19世紀法蘭西統治者為求溝通,全面革命了這個國家的文字,改以拼音系統取代,這個千年的古老國度在戰爭及文化的剝皮重塑後,從此蛻變為年輕國家,無所不在的年經同時展現在越南人民的平均年齡及混血的文化層面。
走在越南城市街頭,無時無刻不受車輛威脅,尤其是摩托車,在巷道裡貼近行人,以一種緩慢溫和的速度接近,又在極其靠近的距離前轉彎繞開,不存在或參考用的紅綠燈,原則上毫無用處,你只能注視身旁的車輛與自己保持基本的一步之遙。絡繹不絕的喇叭聲充斥著城市,卻聽不見騎士的咒罵吵架,偶爾聽見年輕騎士的道歉或笑聲靠近,然後又見緩緩離去。
除了車輛,最令人側目就是爭奇鬥艷的越南少女,烈陽下山後,女孩們彷彿群落的花朵,一群一群,裙擺飄搖、妝容鮮豔地從身邊流洩穿過,不是在笑鬧著自拍就是在彼此拍照,笑容可掬的臉龐反映在西貢河蕩漾的河面上。
在我拜訪的城市裡,到處可聞香氣逼人的食物,街上則見滿地垃圾,但是無論是商店或是公共場合的浴廁,卻又極其清潔,幾乎嗅不到一絲異味。據說,既混亂又乾淨,總在歡笑又總是犯錯誤,就是越南的常態。
從越南飛回台灣,已是入夜。
回到台北街頭,滿是黑髮黑眼、同樣口音、相似裝扮的人潮,我開啟脊椎反射,僅留百分之五的意識,緩慢地走在熟悉的道路上,關上敏銳的聽覺及視線注意力,放下旅行的警戒,感受異常的輕鬆與嘆息。
台灣今日已發展為一個進步文明卻缺乏驚喜/嚇的社會,同文同種的居民,用意識形態切割人際社群。我們似乎以最大程度地認識彼此,卻又全然陌生。
今夜的我還在想像、想念越南,那個混雜著漢、法、日、美文化,既古老又年輕的國度。
Powered and written by Anne Lu, my dear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