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音樂圈 光復本地樂
我們是一群香港獨立音樂人,香港音樂行業的發展困苦艱鉅。2016年至今的財政預算案卻一直無給予本地音樂業的資助。香港本地創作行業,包括音樂等創意產業是絕對有能力為本港提供經濟生產力,並非No stake in the society。若年青投身音樂發展成為專業人士,這不但為社會提供更多職業選擇,更有助推動香港本土文化產業。
現今,香港沒有完善文化政策、一切都由經濟作主導,所有事只在乎經濟效益,導致產業單一化,音樂業也淪為香港發展的犧牲品。因此,我們將接洽候任區議員,把本地音樂重新注入各區,活化本土音樂,希望各區議員跟我們一眾音樂人接洽!
若要推動香港創意產業,必須解決市場壟斷的問題。資源及機會要成功流向整個創作族群,而不是一少撮既得利益者,否則只會加劇商業音樂公司與自資音樂人的矛盾。另外,盼各商界願跟獨立音樂人與獨立歌手合作,創造機會、增加及開放演出平台,並且推動周邊創意產業,達至更多受眾群。
其三,要重新定義香港本土音樂的國際地位,以輸出國際為本。以往廣東歌於華語樂壇具備龍頭地位,然而,隨住政府及各方消極因循的態度,幾十年來不進則退,被台灣、韓國先後超前,香港音樂市場佔有率逐漸萎縮。然而在台灣、韓國、芬蘭等地的政府於推動音樂產業上的角色均十分主動,無可否認,以上地區的音樂產業推動的經濟效益均比香港音樂業更發達。既然政府不願為本地文化出力,我們就自行發動全球派台,參與各國的音樂競逐,與各地音樂人合組參賽,盼各樂人同行!
音樂及鑑賞教育亦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大眾可以學得一門音樂知識,亦能夠擴大公眾鑑賞力,這樣能夠慢慢蘊釀本地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從而可持續把發展香港音樂文化。我們希望今屆香港各區區議會能夠關注有關香港音樂業的嚴峻情況,讓本地音樂能夠得以蓬勃發展。
活化本地音樂的建議:
- 協助半年來的被捕者、戰爭傷者,若有志加入音樂及演藝,我們音樂團隊將免費提供專業獨立音樂培訓。
- 新一屆區議員給予本地音樂創作人更多表演機會。若能帶動社會各界支持本地音,甚至舉辦音樂會讓創作音樂人得以機會發展自己的事業,令本地職業多元化。
- 各區區議會開放更多公共空間,讓本土音樂人得以更多創作及表演機會。改善街頭表演空間,包括:銅鑼灣、旺角、尖沙咀等。研究引入部份公共空間表演個人執照並供表演者能夠簡易申請,達至改善本地街頭表演的質素。本地的公園及海濱空間亦是本土音樂人期望的公共表演空間。
- 香港政策與本地音樂發展有非常重要的關係,本地音樂人希望區議會能推動政府改善申請《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及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加快審批程序,讓合規格的人士,包括中小企都能夠得以申請,令本地藝術工作者能夠繼續貢獻社會。其次,改善工業大廈使用政策,現時法例有商榷的空間,若活化工廈同時,能夠修例讓本地音樂、創作人於工廈經營藝術發展,藝術從業者不但能夠受惠,更能真正活化工廈、活化社區,全民的生活多元化。
- 希望新一屆區議會向康文署或/及圖書館建議成立香港流行音樂資料庫,讓未來的港人可以深入了解本土音樂,以及本土的音樂能夠得以永久保存。音樂亦是一種載體,承傳著一個地方的文化,把上一代和下一代緊扣起來。
香港音樂人
霍朗齊及團隊 敬上
TG:RONOFOK
LINE:RONOFOK
街頭表演 法例 在 我的你的紅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睇開呢個PAGE嘅讀者都知我對旺角大媽嘅態度,唔會引起誤會掛。
我想講嘅係,殺街事件完美咁示範咗咩叫劣幣驅逐良幣,喺99%嘅垃圾大媽入面,仲有一個叫Mr Wally,(可能仲有其他好嘢但我真係唔識),喺一刀切殺街嘅情況下,好同差嘅表演者被歸類為同一組別,彷彿共同做成菜街的淪落。執法人員以阻街條例針對良好表演者,但輿論只宣揚劣質表演者嘅醜,加上政府刻意縱容大媽大叫,將問題愈滾愈大,最後一刀切解決製造問題嘅人,優劣表演者一併攬炒,換來全城掌聲。
結果,菜街也許恢復到往日的寧靜,而好表演者的歌聲,卻同樣絕跡於旺角。
趕走大媽唔會有人流一滴眼淚,仲要開香檳慶祝,但係用禮義廉殺街嘅手法,一炮過殺晒所有表演者,又點會係我哋期待嘅結果。根本自從魚蛋事件,政府就唔想人群聚集,想CUT行人專用區好耐,努力放縱問題,至今終於收效。到時要睇表演,得,去九西文化區囉。
的士問題亦都類似,明明可以透過加強執法、加強罰則去解決問題,偏偏就搞個扣分制出黎,如果扣分制有辦法將啲黑的區別、定罪,現行法例一樣可以。舉例講:而家捉到拒載已經可以罰錢,點解仲要玩扣分捉多幾次先罰呢?再者,而家捉唔到拒載嘅司機,改變咗罰則一樣唔會捉到。搞個扣分制出黎扮做咗嘢,結果只係繼續放任黑的,好似西洋菜大媽咁,將個問題愈搞愈大,就可以喺掌聲雷動中做佢哋想做嘅嘢,引入白牌車。
白牌車唔係好嘢咩?須知道,政府係唔會為市民著想,佢哋引入嘅唔會係你地所想嘅外國好公司,只會係喺「公平投標」中勝出嘅國企奪得專營權,最終受害嘅就係而家不分青紅皂白屌司機嘅白痴乘客。
拉遠了,返去西洋菜街。街頭表演者喺世界各地都有人發跡,香港亦有唔少好嘅表演者,街頭表演係一個俾佢地發光發熱嘅渠道,等佢哋唔駛侷限於電視台、電台去單一發展。街頭表演文化需要嘅係監管,而唔係驅逐,更加唔係西九。
講完,繼續趕書稿。大家有幸有不幸咁見到呢篇嘅,可以落去望下新個廣告。我呢啲網絡作者同街頭表演者一樣,都好需要大家嘅支持。
街頭表演 法例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蘭桂坊沒有的
穿皮衣的男人,一直說不停:「香港負責賣東西,廣州做後勤,北京、上海都不知道他媽的在幹什麼!」另一個西裝男人靜靜地聽,反問:「你有學國語嗎?」「如果你在內地,國語是一定要學,不然開會都不知道他們在談什麼,可是如果在香港,就不用啦!內地就是……」
啤酒一杯接一杯,兩個都是英國人,皮衣男來了幾年,正向剛來的西裝男教路:「總之呢,這就是中國文化……」
前面一堆年青男女,什麼膚色都有,一人一支酒,手舞足動聊得好開心;另一邊三個香港人,把啤酒桶當桌子,買了一碟串燒送酒。
汽笛響起,海浪勤快地把輪船送到碼頭,又接送去各個海島──這裡是中環的港外線三號碼頭,大約每半小時有一班船開到愉景灣,碼頭對開的小檔簡直就是一間小酒吧,酒類數量多得驚人,不時排長龍,前面的男人還沒開聲,店員已經醒目地倒啤酒:「Ben哥笑吓啦,Friday night啊!」
.....
聚在一起的人多了,就是「蒲點」。
香港島夜蒲,由石塘咀到灣仔,不同年代有不同地方,直到一九七零年代的士高文化風靡全球,香港代表Disco Disco才令中環蘭桂坊變身為最酷的夜生活地段。老闆Gordon Huthart的父親是連卡佛總監Robert Huthart,在同性戀還是非法的年代,公然和男伴跳舞,擺明挑戰權威,不但本地型人名人追捧,國際巨星如Andy Warhol、Madonna、Rod Stewar等來到香港都要「落DD」。
八十年代盛智文Allan Zeman的加州餐廳,令蘭桂坊走向主流,最時尚的酒吧、最精緻的餐飲,白花花的銀紙瞬間化為黃澄澄的地產,盛智文買下整幢加州大廈發展。蘭桂坊協會舉辦嘉年華:巴西森巴熱舞女郎、非洲敲擊樂手、歐洲街頭表演藝人……政府也配合推廣旅遊,連帶附近的德己立街及和安里在周末都劃為行人專用區,人流更旺。
加州大廈拆掉,矗立的新加州大廈燈火通明,由米芝蓮食肆到夜景酒吧,招徠的都是頂尖的國際集團。附近的舊樓也爭相拆掉重建,這刻站在蘭桂芳,有點透不過氣,短短斜坡插滿竹籤似的一幢幢重建高樓,密密麻麻,燈光璀璨不禁目眩。好奇問保安究竟有多次層樓?「二十幾層吧了。」他聳聳肩:「因為在山上,才顯得特別高。」
強勁音樂在狹窄街巷激撞,各地遊客放聲喧嘩,派傳單的、扮和尚討錢的……熱鬧過了頭,很難長留。
......
還是走到海邊。
無敵海景闊銀幕一樣,海風輕吹,非常舒服。碼頭漸漸成為新蒲點,尤其吸引已經定居香港的外國人,無論是否住愉景灣,都可以相約在這裡「歡樂時光」。網上酒評這樣形容:“Probably the most underrated and overlooked beer destination in Hong Kong. “
碼頭小檔叫The Beer Bay。老闆Annie Lam在九七年前還是打工仔,從事金屬貿易,嫌工作悶,放工時常去酒吧,當時一個英國朋友說香港酒吧的啤酒,來來去去那幾款,但其實英國有好多靚啤酒,Annie於是膽粗粗去英國入貨,開始做生意。
最先她的酒吧在愉景灣,租金一直加,香港酒吧也愈來愈講究裝修。「大家都想去好靚好posh的地方relax,但裝修要好多錢,鋪租又貴,我沒那麼多資金,不如投資在啤酒,用優惠的錢賣優質的啤酒。」她看中中環到愉景灣的碼頭,公共空間夠大,旁邊有樓梯可以坐,最正是無敵海景:「我也曾經在中環上班,好stress!如果可以來放鬆吓,見吓個海,心情都舒暢一點。而且又沒有待應會來催,想再加酒,完全無人理,簡直一流。」
The Beer Bay十年前開始經營,雖然租金也要十多萬,一杯啤酒還可賣三四十元,比其他酒吧平宜一截;四五年特地前引入手工啤酒,酒類超過九十種,今年希望增加到一百二十種。
人流漸漸地聚集,沒有大財團經營,也沒有政府規劃,一間賣酒的小檔,一道海邊長廊,這公共空間自然發展成夜裡輕酌的蒲點。
這裡每周都有四五百熟客,生臉孔的也有二三百人:周二特價,大學生連群來喝啤酒,買幾支不同牌子大家試飲;周五晚偶然又有創作人來玩音樂,就在碼頭空地即興演出,不怕影響民居;還有周末往各個離島的遊客,外國人總是驚訝地發現香港法例容許拿著啤酒周圍走,甚至帶上船……
香港社會經濟處處暗湧,Annie似乎是城中少數看得開的:「開心,飲酒;唔開心,一樣要飲酒,最多飲平D~」
原刊: E周刊
https://eweekly.hk/…/%E5%B0%88%E6%AC%84%E8%98%AD%E6%A1%82%E…
圖片: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