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非常非常難過。真的,很難過。
難過到唔想寫嘢。大家都知點解。
Morricone去了,2016年,我和他擦身而過。
不再了。
不再了。
人生,美好的不再,再明白生命無常,
有時都忍不了劇痛。
我不是那些他死了才寫他的人。
這一篇,2016年寫的,更早的都有。
希望與喜歡他的人,一起懷緬。
音樂,選了,英國電影《The Mission》的樂章,
不是他最熱最為人熟悉之選。
卻是他自己其中最喜歡、最喜歡的。
我愛不釋手了很多個夜晚與日月星辰。
希望你也喜歡。
//不枉一生就是他
有些人,獲獎是他/她的榮譽,有些大師,得獎是頒獎禮叨他的光。
Maestro Ennio Morricone,名字之前,誰都心服口服必恭必敬奉為”Maestro”,正是位處這高度的大師。
1928年生,如今87歲了,意大利音樂宗師Ennio Morricone,為450還是500套電影配過樂,他自己也說不準了,剛憑塔倫天奴電影《冰天雪地八惡人》,贏得本屆奧斯卡最佳配樂,六度提名,首次獲獎,他形容二人的合作是:”perfect”。
「Tarantino找我的時候,什麼也沒說,簡介沒有,要點沒有,就叫我寫十分鐘關於雪的音樂」,大師心想:十分鐘,電影怎夠用?
便自己寫了足半小時的樂曲,但寫什麼怎樣寫,他也沒和塔倫天奴談過,導演是大師錄音當天才直接去了布拉格第一次聽,並認為配樂「完美」。他得到的是絕對的自由和信任。
他一生,享有過不少這種難得的自由和信任,信手拈來,鼎鼎大名的名導Brian De Palma、Terrence Malick、Roman Polanski及 Bernardo Bertolucci都愛他。著名的「意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大導Sergio Leone,部分作品被指有些情節嫌慢,大師說導演為了遷就音樂,把畫面加長了。何求?
一生不為討好評審寫音樂,不為荷里活的厚愛去學英文更不玩他們的遊戲,永遠靠翻譯溝通,永遠以羅馬為基地,拒絕過免費的荷里活豪宅,大概因為不識抬舉,你不賣荷里活帳人家亦五次提名都不頒獎給你。
剛剛才在倫敦O2場館開完演奏會的他,很多藝深的音樂人認為他不論品味或是級數,都令榮獲過五個奧斯卡最佳配樂的John Williams相形見小學雞。他的一生,是one fine life。
獲獎當然高興,他說,”but it’s not my main goal. What makes me nervous is that tonight I have a concert, and I would like to do my best. That is the matter of concern, not the Oscar”。
音樂才是真章。Morricone認為「音樂需要空間呼吸」,像紅酒的音符,在他手中愈煉愈醇。他從來相信天份、經驗、加上鑽研是成功的先決,而且”studying the history of musical composition over the centuries is very, very important”。世上沒有幸運午餐,才華以外,一切是修來的。
那年他和馬友友合作,《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加上Roma Sinfonietta Orchestra聽得我出神。和他合作過的人還少嗎?但馬友友把他音樂的優雅,奏出細膩的婉轉清揚,氣度高遠。
特別是大碟第一、二首歌曲,都是英國電影《The Mission》的樂章,我相信是大師親自挑選的,詩意之中透靈氣,這關於西班牙耶穌會修士遠赴南美傳教的英國電影,宗教色彩濃厚,出世的贖世情懷,以仁愛反思殖民的野蠻與侵略。
影片以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五節:「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衪。」完結,音樂超然之中善美無塵,世界變得安靜無爭。Morricone大概自己特別滿意,1986年此電影沒有為他贏得奧斯卡,敗了給Herbie Hancock的《Round Midnight》爵士樂,他說是「賊劫」(Theft)。耿耿於懷。
今年奧斯卡大會宣佈他得獎時,我在電視機前超興奮喪拍掌,現場滿座的名導演、明星、大製片全場紛紛起立致敬,場面動人,獎有攸歸。他老人家縱然沙場馳騁經年,亦難掩激動之情。獲獎無數國際尊崇,啟發好幾代作曲家、音樂人以致流行歌手,他的閃閃履歷少一個奧斯卡不少,多一個奧斯卡不多,但站在90人大樂隊加90合唱團前,”Everyone started clapping, and then a standing ovation. It was a nice sensation, and also a pleasant surprise because I didn’t expect to be nominated”。千帆過盡,有激悅,還有謙卑。
他相信他對後世有深刻影響,因為他的音樂簡單(believes his vast influence among pop artists is due to his simplicity),”I often use the same harmonies as pop music, because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 do is elsewhere”。
任何笨蛋都懂得把事情複雜化,把東西簡化,可以是很繁複的事,明白這道理,執行到這道理,便豁然開朗了,不過有些人要用上大半生。//
原文傳送門:https://bit.ly/38x2Gy5
#RememberingMorricone🙏
terrence翻譯 在 Brian Au-Team Machi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ANNOUCEMENT💥
We are delighted to announce that one of the most sensational Classic Physique Athlete, IFBB Pro Terrence Ruffin will be coming to Hong Kong 🇭🇰 to host a 3 days Bodybuilding Camp at Maximus Studio in Sheung Wan.
Terrence is a professional bodybuilder from the USA, he turned pro back in 2014 at the age of 21 by winning the NPC Nationals. Ever since the Classic Physique division started, Terrence has been the picture of a classic professional bodybuilder, his tremendous proportion and his impeccable posing skills has made him stand out amongst a large crowd of Classic physique Professional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enrolling into this camp, please email Teammachineba@gmail.com or WhatsApp the number on the poster to check for availability as spaces are HIGHLY LIMITED. The Maximum capacity of this camp will be 12 people so each camper will be taken care of by our team and Terrence himself.
Translation for Cantonese and Mandarin speaking athletes are available. Enroll prior to 15th Aug to receive early bird prices!
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頂級IFBB職業古典健美運動員Terrence Ruffin,到香港舉行一連三日的健美訓練營!
訓練營會包括 一連三天的專業訓練,備賽方法 (賽季/非賽季)分享,和舞台Posing指導,跟職業健美選手零距離接觸, 同時亦會設有中英翻譯人員為你翻譯,解答你的疑問.
歡迎各位健美選手或是健身好手參加! 機會難得,名額有限 (上限12人),請從速報名. 如有查詢或報名方法,可以電郵至 Teammachineba@gmail.com 或 Whatsapp +852 93875620
#CampDieselHK2019#ClassicpPhysique#Bodybuilding#TrainingCamp#ContestPrepSeminar#PosingTutorial
terrence翻譯 在 黃以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
「當你下了第一個賭注,就沒有人能阻止你了。」
--Thomas Pynchon,《固有瑕疵》(Inherent Vice)
.
---
.
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衝鋒飛車隊》Mad Max系列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當年的三部都非常相像,其與今年的《瘋狂麥斯:憤怒道》,也幾乎像同一部電影的不同版本。而且,都不真有情節。……這些事,讓我有所惦記、感到迷惑。從時間的遠端往回看,很多原本可能直覺而當然的事,會顯出謎的樣式,卻不見得有答案、能被解釋。
.
我一度害怕《瘋狂麥斯:憤怒道》會是那種,人生歷練無法轉換成有效的深思、終變成徒然的自傷耽溺、或整個瀰漫悶熱的形上氣息、典型的某階段後作者的作品,比如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後來的一些電影,裡頭煞有介事卻天真到令人不耐的哲學絮語,看著,是會在戲院裡坐立不安、感到尷尬的。
.
一度害怕這麼低度、極限的情節,會是像《地心引力》Gravity那樣把單薄、方便,和簡單(simple),給搞混的空泛之作。一度害怕這部片的設定會否暗示了將會是那種幼稚的反烏托邦或反什麼的自以為憤怒、卻只是令人好氣好笑的毛躁作品,例如《鐘點戰》In time、《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末日列車》Snowpiercer……
.
在懷疑下進戲院,《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卻是我將無法忘懷的一次觀影經驗。
.
這是來自「年紀很大的小男孩」的作品,幾無情節轉折,就是一個人加一群人、從甲地逃離、要去乙地,路很長很苦,後有大軍追迫。一路被追、一路狂奔、必要的時候糾纏地大戰一場。就這樣。……至於那些像是可以用更有抱負的社會意涵去談的事情,不是、不會也不需要是重點,銀幕上那個整趟火光的狂熱旅程,本身已是壓倒性的巨大隱喻。
.
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關於生命深思的作品:你不需要特意起個恢弘的題目去論述,你只要繼續做你做了一輩子因此你與它已成為對方一部份的事,你只要用你用了一輩子因此已染上你這個人氣味與韻律的語言,以及,最重要而困難的,你對某個什麼的信仰和愛,必須不曾褪卻、不曾動搖,未有覆上任何一點自欺欺人的託辭……。然後,你要做什麼,就去做,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有生存的深沈與豐富,有死亡與毀滅之如影隨形的憂鬱,有擺盪在越渡性狂喜與惚恍的溫糯之活著的值得的甜蜜。
.
一種真正的哲學。不給出標杆或側寫,而是讓流轉的活著,獲有一些聲響、光影,即使是字句也必定得有的不必再由誰居中翻譯註解,的意象。
.
《瘋狂麥斯:憤怒道》在電影將末,清淡卻認真地提到了救贖。「救贖」,原是我很怕在文本裡聽聞被說出口的東西;它太滿、太意圖性、太預設某起終點的圖式,或說,太有宗教的強加與封閉感,消滅了人生存底那個為自由所誘惑與為難,的流動感。
.
電影中的沙漠獵逃,那麼搖滾又性感。它不用腦也不用心,只憑活著之膚觸,那個肉體性,去感覺和融入這個世界。竟在最後,殺出了文明中過度而爛熟的救贖兩字。讓我無法不撤回成見、重新反省,到底什麼是救贖?
.
對救贖的想法,也許有機會再聊。我只是想說,我很珍惜如此瞬間,最陌遠與最…呃,「人造」的,原來這樣匯入一點,刻鏤給彼此更刁鑽、卻又也更包容與普遍,的定義。
.
《瘋狂麥斯:憤怒道》中,有無盡的黃沙,裡面每個人卻沒真的把沙漠看進眼裡, 他們以為那場戰爭是關於路上的另一批人,但情況並非如此,沙漠與歲月,才是他們真正在對抗的。可他們一無所曉。
.
看著電影,我們在人與沙漠的視角間來回切換,上一刻攪和其中鬥志高昂,下一刻由命運的制高點為他們之處在荒謬而心疼,上一刻為那麼大的夢那麼遠的路迷惑心動,下一刻又為海市蜃樓竟可陰險至此感到絕望……。
.
這電影像是Moebius Strip那樣的時間的夢,而末日時刻,仍固執地一字排開有華麗的征戰配備、美得像珠寶的模特兒,如此莫名所以,近乎好笑,讓這個夢,多了可愛的世俗感,將年輕與更年輕時的我們一併捲入。它於是有歲月的重量,卻無過於神聖的窒息感。
.
最後,提一件無關也有關的事。我剛連讀了兩次品瓊Thomas Pynchon的《固有瑕疵》Inherent Vice、看完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T.Anderson的同名改編電影《性本惡》。完完全全,不可自拔於那個霓虹、迷幻、頹廢、崩解、墜落、卻又在絕不可能之處優美迴旋飛升…..的對於(某種)生命景況的描寫。
.
書中有一引句,「當你下了第一個賭注,就沒有人能阻止你了(Once you get that first stake driven, nobody can stop you)(又譯「一旦你打下第一根木樁, 就沒有人能阻止你了。」作者引自建築師 Robert Moses。)」。
.
「當你下了第一個賭注,就沒有人能阻止你了。」
人生的旅程,不是從最起頭就必定賭到那麼大的。在你跨出翻越性第一步起,事情才開始揭曉、淌流,其內在性瘋狂與失速。做出那某一件,第一件事,我們才真的航進詛咒與祝福的深處。在此之前、在此之外,或者我們不曾活過。
.
《瘋狂麥斯:憤怒道》的fury road途中,我一直想著這件事。
.
.
.